图书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532页(1994字)

研究图书的本质特征及图书事业发展规律的学科。

图书学术领域一系列学科的总称。

“图书”一词有多种理解:(1)专指具有某种形式的完整着作,如参考书、一般图书、学术着作、珍善本书籍等,它有别于期刊、技术标准、报告等其他的文献类型;(2)指载有文字、图形的装订成册的出版物,是书籍、期刊、画册、图表等的总称;(3)指知识信息或艺术信息与载体材料的结合物,它以文字、图象、公式、声频、视频、代码等手段将信息、知识记录或描述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并能起到存贮和传播信息、知识的作用。其公式是:图书(一定的呈现形式)=信息、知识+记录、描述方式(文字、图象、公式、声频、视频、代码)+物质载体+制定方法。

图书是人类社会传递信息、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

图书学作为一个学科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1)研究图书的起源、发展、类型、现状及未来的学科,包括图书史学、图书类型学、图书未来学。其中图书类型学又根据研究重点的不同分为工具书学、年鉴学、期刊学等。(2)研究图书的形成、质量、分类、交流、储藏、保护的学科,如图书编辑学、书籍出版类型学、图书质量学、图书分类学、藏书学、书籍交流史、图书保护学等。其中图书质量学主要研究图书质量的定义、概念、范畴、标准、结构,图书质量与管理及编辑素质的关系,图书质量的评估方法和体系等。

(3)研究图书的发行、评论及社会作用的学科,如图书发行学、图书评论学、图书社会学等。其中图书社会学主要研究图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说明图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足迹,是人类的营养品,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在古代凡是有文字或图形的泥版、蜡版、莎草、皮、龟甲、兽骨、金石、竹木、绵帛等统称为图书。现代的图书更是五花八门,按记录信息、知识的方法分,有手写品、打印品、光学缩微品、磁录品等;按记录信息、知识的形式分,有文字型、声频型、视频型、代码型等;按载体材料分,有纸质型、感光材料型、磁性材料型等;按文献的出版形式分,有图书、期刊、科技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记录、专利说明书、技术标准、产品样本等;按图书信息、知识的内容分,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图书等。

日本图书学专家长泽规矩在《图书学辞典》中把图书学的研究内容概括为;(1)图书的定义、范围、种类、起源、发展等。(2)图书的材料、形态(大小、规格)、装订、附属物等。(3)书写及印刷的材料、规格、方法、种类、历史等。

(4)图书内容的形成方式(如着述、编修、翻译、图表制作)、种类、校订、流传、存佚等。

(5)与图书的收集、保存、流散等有关的事件、方法、历史等。(6)藏书楼与图书馆的分化、发展、种类、建筑等。(7)整理图书的原理、方法(选择法、分类法、排架法)、历史等。(8)着作权、出版权、赎卖权以及与图书有关的法律法规。

(9)以图书为对象的各种社会企业(编修、印刷、装订、出版、赎卖、投资)的联系。

在我国,图书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治书之学”。春秋时期已出现着述、收集、整理、分类、编目、校雠等活动。但最初的治书之学只是一种庞杂的知识集合。

在规模与水平上大大推动图书的着述活动,以西汉迁的《史记》为代表。刘向、刘歆父子进行的采访、整理、校雠、着录、提要、分类、编目、典藏的一系列工作,是大规模的校书活动的开始。图书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20世纪初。1911年,日本学者提出了“图书学”这一概念。

20年代,日本学者田中敬出版的《图书学概论》一书,被称为日本图书学的奠基着作。1933年我国学者卢震京编纂了《图书学大辞典》(1958年刘国钧、李小缘校订重版时改称为《图书馆学辞典》)。1934年,马导源写出《书志学》一书,试图在我国建立图书学。苏联早在1899年就成立了俄国图书学学会,出版有《图书学》期刊,利索夫斯基的《1703-1900年俄国的期刊》是早期较有影响的图书学出版物。以后成立的“全苏图书协会”,至1984年,已召开了五届“书籍和社会进步”图书学会议。苏联学者丘巴梁对图书学作了这样的定义;图书学是一门研究图书事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换句话说,图书学是从图书事业的最完整的形式方面,从图书事业与国家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方面,研究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目前,我国出版的《全国报刊索引》(哲社)开列了“图书学”的专题,《社会科学战线》及有关图书馆学期刊辟有“图书学”研究栏目,图书学的理论体系尚不成熟。

【阅读书目】:

《刍议图书学的定义与地位》,桑榆,《图书馆学研究》1984年第5期;《图书学刍议》,尚东发,陈慧杰,《四川图书馆学报》1985年第5期。

上一篇:编辑学 下一篇: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