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658页(2880字)

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

目前一般认为,由于知识更新的加快和教育地位的提高,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它开始由过去垂直的纵向结构发展成为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各个部门、各个方面部有紧密联系的横向结构。从纵向看它是多层次的,有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教育包括人的发展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终身;从横向看它是多种类型的,有普通学校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党政干部教育等学校教育。

还有大量的校外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形式,如广播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磁带录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各种开放式教育等等。因而,“教育”所指的范围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是对年轻一代所进行的学校教育。这种教育是学校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方面。

教育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两大领域:一是教育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是教育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其具体的研究任务和内容,分别在教育学及其各分支学科中叙述。)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以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重点,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体系为目标,为正确处理教育的外部关系(即教育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关系)与内部关系(即教育内部大学、中学、小学、幼儿教育)、教育科学中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中外教育实践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的关系提供理论原则和方法论。

教育科学在与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伦理学、统计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渗透、交叉中,研究范围不断扩大,陆续产生了一些新的分支和门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

从纵向看,以教育的特定范围为标志,有学校教育学、家庭教育学、社会教育学之分;就学校教育学而言,又有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之别;以受教育的特定对象为界限,有特殊教育学(儿童缺陷教育学)、成人教育学、党校教育学。从横向看,以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为出发点,研究教育现象的某一方面的有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学等等;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研究教育现象的某一具体问题的有教育评估学、教育未来学、教育控制论等等。兼有纵向和横向特点的,则有教育史(包括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和比较教育学等等。近年来,我国有的学者还提出,为加强在更高的层次上研究教育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应建立宏观教育学;同时,为加强中观层次教育现象的研究,还应建立自然科学教育学(包括数学教育学、物理教育学、化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教育学(包括语文教育学、政治教育学、历史教育学等)、文艺体育教育学(包括音乐教育学、美术教育学、体育教育学等)、职业技术教育学,以研究不同教学形式的规律。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常用的主要方法还有:教育观察法、教育统计法、教育实验法以及调查法、历史法。科学实验和辩证思维是研究中的两大武器,使教育科研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较好地结合起来。同时,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

它在分析和论述教育问题时,根据“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规律,以教育实践为基础,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并进一步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科学需广泛吸收心理学、生理学的理论成果。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各科教学中的心理问题,在科学说明人的学习动机、潜力、效果诸因素时起着重要作用。

生理学被看作是教育科学的自然科学基础。

教育科学所依据的首先是以下各方面的生理学资料:如关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发展,关于神经系统的类型特点,关于感官、支撑运动器官、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内分泌腺等等的发展和功能。现代生理学有助于教育科学正确理解一些十分迫切的问题,如确定环境、遗传和教育对儿童发展发生影响时的相互关系,超前教育的客观依据,人的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等。

人类最早的教育研究活动是以各学派聚徒讲学的形式开始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九流十家”各派招聚门徒和讲授包括教育学说在内的各种学说,以孔丘、孟轲、荀况等人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墨翟为创始人的墨家学说影响较大,并产生了《论语》、《墨经》等有关教育学说内容的着作。

17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基督教学校兄弟会”的教育学术组织。1698年,英国成立了基督教知识普及协会。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在柯尼斯堡大学创办了教育研究所。1921年,英国成立了“新教育协会”。

1943年,苏联成立了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1966年改组为苏联教育科学院)。195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堡成立了教育研究所。此后,教育研究在世界各地蓬勃开展起来。

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团体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877年,英美传教士在上海成立“中华基督教教育协会”(1900年改名为“中华教育会”)。1902年,蔡元培,章炳麟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1915年,全国性学术团体——“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在天津成立。1942年,陕甘宁边区也成立了新教育学会。

建国后,随着无产阶级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省、地区及县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有关高等学校,先后成立教学研究机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于1956年筹建,1960年正式成立(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度解散,1978年重建)。1979年4月2日中国教育学会成立后,其他专业研究会(如教育学研究会、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会)也陆续成立,促进了教育科学向系统化、专门化方向发展。

当前,国外教育科学研究呈现如下特点:(1)重视基础研究,同时大力加强应用研究。

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形成了与自然科学研究体系一致的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应用研究和推广工作研究三个环节的有机的内在联系。(2)重视教育实验对改革教育的指导作用,广泛进行学制、中学结构、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实验,推广成功的经验。(3)重视协作研究,组织多学科的攻关。如美国从50年代后期起,动员大批科学家、教育家对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的教学情况进行多学科的系统研究。

。【阅读书目】: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教育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上一篇:科学史 下一篇: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