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674页(2501字)
用一定的哲学观点解释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的学科。
“教育哲学”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19世纪末,美国学者布雷克特(1836-1911)出版译自德国哲学家罗生克兰茨(1805-1879)的《教育学体系》,始用“教育哲学”作书名。1916年,约翰·杜威(1859一1952)着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副标题是:教育哲学导论)一书,运用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价值进行了理论分析,影响深远。各国学者因对哲学和教育的理解不同,给教育哲学下的定义也不同:有的依据哲学的概括性,认为教育哲学是综合教育科学的知识而成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学问;有的注重哲学中与教育关系最密切的价值论部分,认为教育哲学是根据价值论来探讨教育价值的学问;有的认为教育哲学是从哲学的观点论述教育,更从教育的观点论述哲学的学问等等。
由于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其学科体系大致可分为两类;(1)以讲教育哲学流派为主,在讲流派中兼讲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其流派主要有:实用主义(根据实用主义哲学来研究教育问题,创始人为杜威)、永恒主义(提倡恢复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古典主义教育传统,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赫钦斯、艾德勒,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等人)、要素主义(要求严格按照逻辑系统教学,重新确定“教”在课堂中的权威,代表人物有巴格莱、莫里逊、布里格斯、康德尔、芬尼等)、改造主义(宣称教育的目的是“改造”社会,并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存在主义(以克尔恺郭尔、海德格尔、萨特等人为代表,认为教育对象是一个具体存在的、有本身价值的、活生生的个人,“人是万物的中心”,教育以个人的“自我完成”为目标)、分析主义(主张借助严格的概念分析方法来建立教育哲学的论证基础,代表人物有哈佛大学塞夫勒、伦敦大学彼得斯等人)。
(2)以讲教育中的根本问题为主,兼述各个流派的主张。这一类中又分为两种情况:或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出发论及教育;或从教育的基本问题出发上升到哲学。
我国学者大都主张采用第二种主张,并认为应主要探讨以下问题:教育哲学的对象、方法、范围、体系及发展沿革;教育的社会职能(主要阐明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特别是教育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关系);人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包括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中先天与后天、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一般与个别等关系);教育目的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知识论(哲学观与知识观的关系及对教育的影响,马列主义知识观及知识在教育中的作用;怎样评价和传授知识);道德观和道德教育;美和美育;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的关系等。对于教育哲学的研究任务,我国有的学者认为:(1)根据教育科学的丰富内容,研究教育领域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阐明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层次结构及各种教育现象间的相互关系,揭示教育领域发展的根本规律和总趋势,描述教育领域的客观辩证法,从而提供唯物的辩证教育观。(2)根据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揭示教育发展的内部根据,阐明教育科学发展的规律性,提供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科学观。(3)根据人们认识教育领域的经验和方法,研究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教育科学研究中一般认识论原理,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人类早期对教育的研究,是从哲学思辨的、规范的方法开始的。古代以至近代的哲学家往往同时也是教育家,他们的着作往往是包括哲学、政治、伦理、教育思想在内的综合性着作。
18世纪中叶,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最早的教育学讲座一般是由哲学家主持的,如康德就曾在1776年为德国的哥涅斯堡大学讲授过教育学。
但现代意义的教育哲学是在本世纪初逐步形成的。杜威为这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作出了一定贡献。当代流行的各种学派教育哲学的着名着作是:改造主义学派(实用主义一个分支)布拉海尔德的《急需一个改造的教育哲学》,欧洲新教育学派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要素主义学派巴格菜的《一个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永恒主义学派赫钦斯的《教育中的冲突》,新托马斯主义学派马思坦的《教育在十字路口》等等。当代西方教育哲学经历了三次变化:(1)以前的教育哲学主要是“主义”式或“体系”式的,即从一般哲学原理出发,就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等几部分,构成有体系的教育哲学理论,60年代分析教育哲学的出现,则转向对教育概念和问题进行逻辑的和语言的分析、综合,帮助教育工作者对各种教育问题或观念进行明晰的思考。(2)70年代初,许多教育哲学家提出,必须对教育发展方向等实际问题进行哲学的总体反思,由此出现一些新的“主义”,如存在主义、现象学、“新马克思主义”等。(3)除了专业性的教育哲学外,还产生了通俗化的大众教育哲学,并能用现代科学方法,将教育本质、教育价值、教育效能等哲理问题,进行计量的、系统的研究,同时也加强了对当代教育和未来教育的宏观的、预测性的研究。
我国对教育哲学的专门研究始于本世纪初。1919年5月至1921年7月,杜威来我国演讲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哲学。
留学美国师承杜威研究哲学和教育学的胡适、陶行知等也多介绍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因而,杜威的教育哲学曾在中国流行30多年。
至三四十年代,我国学者编着的教育哲学渐多。从哲学体系看,或者是德国的古典唯心主义,或者是美国的实用主义,也有属于三民主义和宗教哲学的,也有一些初具马列主义观点的,如张栗原的《教育哲学》、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林砺儒的《教育哲学》。
当时在高等学校中首先开设教育哲学一科的,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嗣后逐渐推及全国有关高等学校。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着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哲学。
。【阅读书目】:《教育哲学初稿》,黄济编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教育哲学》,傅统先、张文郁着,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当代教育哲学》,桑新民着,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