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702页(1672字)
研究德育过程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学科。
德育是学校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受教育者,使其具有一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就广义而言,德育包括:(1)政治教育,即政治方向和态度的教育;(2)思想教育,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3)道德教育,即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或道德规范的教育。
就狭义而言,它指的是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相并列的道德教育。德育学用的是广义的德育的概念。
我国目前德育的内容包括:共产主义世界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阶级教育、劳动教育、纪律与法制教育等。其任务是:使学生坚定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以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德育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德育”这个概念,但在“教”、“教学”、“道”、“德”等字义里,已有这方面的意思。在近代,已开始用“道德教育”和“训育”等名词来表示德育。陶行知在《中国教育改造》一书中较早使用“德育”一词。
由于德育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这一重大问题,世界各国普遍关心学生的德育。西方一些国家甚至把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称为“德育投资”。
我国的德育学在性质上是一门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的科学。它的首要任务,是探讨德育的客观规律,即揭示人的品德培养和形成发展的规律,并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需要和人的品德形成及发展的要求,确定我国的品德规范和培养人的品德的原则、方法和途径;其次,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批判地吸收历史上的德育遗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因而,德育学的科学体系应包括这样一些内容,即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社会主义法制观,无产阶级的政治观、爱国观、审美观、以及人才的全面发展,德行培养、塑造的规律、原则、途径等等。目前,它应主要研究如下问题:(1)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2)新一代青年学生思想品质的特点及发展规律;(3)德育过程和德育教学工作的结构和规律;(4)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运用;(5)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估标准和原则;(6)党、团组织、行政教学组织、学生会及其他学生社团,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7)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及教书育人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德育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理论,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对其他工作指导作用的理论,关于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理论,等等,都为德育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德育学是运用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人才学、美学等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建立起来的新兴学科。它与伦理学的区别是:伦理学是以整个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而德育学是以学生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和思想行为特点的差异,德育学应包括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不同研究对象的专门德育学。
我国学者把德育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来研究,是从80年代初开始的。
1981年10月和1982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青少年研究所分别在昆明和厦门举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大学德育专题学术讨论会,提出建立大学德育学这门新学科,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一些大学相继成立德育研究(室)所,初步形成一支研究队伍。
。【阅读书目】:《大学德育学概论》,李景先等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德育辞典》,李燕杰等主编,湖北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德育新探》,崔相录着,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