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829页(2000字)

考释古文字并研究其考释原理、途径和方法的学科。

文字学的一个部门。

古文字是一个含义广泛的名称。

近代考古学家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3种:苏利人和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埃及人的象形文字(或称图画文字),中国的文字。这些最古老的文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从图画演进而成的,即由图画过渡为交际、示意的图形后,又经过不断符号化和不断同语言词汇结合的过程,逐渐演化为专门记录语词的符号——文字。所不同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其他一些古文字业已先后消失,唯中国古文字被绵延流传下来,演变成现今通行的汉字。中国的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并以秦代统一文字作为下限。

也就是说,古文字学研究的是秦统一以前的文字,即先秦文字。先秦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玺印文字、刻石文字、兵器题铭、简牍帛书、铜镜文字等。由于考古发掘到的一些秦代到汉代初的文字材料,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先秦文字的一些特点,适于用古文字学的方法去整理研究,有人因此主张把古文字学的范围放宽,即包括汉武帝以前的文字。古文字学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它又可以分为甲骨学、铜器学、战国文字和简帛研究。铜器学主要是研究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金文是甲骨文的延续,字形结构相近,有的更接近于图画。从西周春秋时期,古文字的材料主要都是青铜器的铭文。

“战国文字”通常指除秦国以外的“六国文字”。

这个时期的古文字材料,除青铜器铭文外,陶文、玺印、泉币等都相当丰富。“简帛”是简牍、帛书的简称。

简帛在近年有大量发现,其时代早的属于战国时期,多数则属于秦汉至晋代。由于简帛有其独特的性质,在国内外都已作为专门的学问来研究。古文字学作为识读古文字并研究其理论体系的学科,需要从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学科吸取营养以丰富自己。它的研究领域广泛,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古文字的起源及演变过程。

科学的文字起源的解释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科研项目,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如文字与图画的区分、文字起源与阶级出现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文字体系的形成等亦有较大争议。(2)古文字的字形、字音和字义的演变规律。

人们在考释古文字的过程中,通过运用“简化的”、“规范化的”、“分化的”规律,识读了一些古文字,目前仍需要通过掌握更多的规律考释更多的古文字。如许慎《说文》叙说七国“文字异形”,究竟怎样歧异,长期是个谜。(3)古文字的书写材料。在古代,许多平板材料都可以用来书写,主要有金属片、陶器片、动物肩胛骨、木片、树皮、皮、布等。

书写工具也是多种多样,如古埃及曾用灯心草作笔。(4)考释古文字的方法。过去古文字学家分析字的基本技巧是识别通用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字迹的各种字体。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一书中总结前人的“偏旁分析法”,提出了“对照法”、“推勘法”、“历史考证法”。

古文字学是近代建立的一门独立学科。但是,对文字的零星研究,在春秋战国时代或更早就有人着手了。它主要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在汉代,文字学是经学的附庸,有今文、古文之分。今文学家讲的是“微言大义”,以“通经致用”;古文学家讲的是文字(即字形)、音读、训诂,以追求义理。

到宋代,金石学兴起,商周以来金石古器物成为研究对象。北宋时有了《考古图》、《宣和博古图》等书,除描绘古器图形、记录古器容量、出土地点及收藏者外,也有大量的古文字研究。在清代,传统的“小学”(语言文字学)盛行,乾嘉学派的考据学高度发展,使古文字研究有较多的成果。

同时,“说文学”也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法》,桂馥的《说文义记》和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从形、音、义各方面研究汉字,成为有影响的“《说文》四大家”。

到19世纪末叶,殷墟甲骨文字的发现和青铜器的大批出土,开辟了古文字研究的广阔前程。这一时期的着名学者孙诒让、吴大澂、罗振玉、王国维等人,摆脱宋、清两代对于古文字的臆测之风,开始走向实事求是的科学途径,为古文字学成为一门科学奠定了基础。

20世纪30年代,唐兰的《古文字导论》一书,提出了古文字学体系的一些见解,起了先导的作用。以后,古文字学领域人才辈出,着名学者还有杨树达、于省吾、商承祚、张政烺以及裘锡圭、李学勤等人。《文史知识》1984年第10期开始连载李学勤的《古文字学十二讲》,对传播古文字学知识有一定帮助。中国古文字学研究会于1978年12月成立。

。【阅读书目】:

《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唐兰着,齐鲁书社1981年版;《文字形义学概论》,高亨着,齐鲁书社1981年新版;《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高明着,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上一篇:文字学 下一篇:甲骨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