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885页(4788字)

研究美以及人对美的感受和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美学”一词源于希腊文aisthesis。原义是指用感官去感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用此词命名的拉丁文着作《美学》发表于1750年。

其含义是指研究不同于理性认识的感觉的理论。“美学”与“审美”这个词在英文中是同义的。“审美”一词的意义并不是指由动词“审”(审视、审察)与名词“美”(美好、美丽)所组成的动宾结构,而是指对一切审美对象的观察审视。而人类的审美对象也不单是指美,而且包括崇高、幽默、悲壮和古雅等诸多美的形态。一般说来,美大体可以区分为3大类: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

三峡之险、海潮之盈、奔之雄、人体之健,一切大自然的美妙创造都是自然美。自然美可以丰富人的感受,开阔人的视野,是人人都能直接领受的。但是,还有许多美不是大自然的直接创造,而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发展形成的。例如,真挚的情感、高尚的品格、谦让的作风、英勇的行为,等等。

这可以称为生活美或实践美,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灵美和行为美。这些人类生活中涌现的美德能给人以崇高的美感,具有强大的感召力量。艺术是人对自然美和生活的模拟、精练和提高,是美的最典型最集中的表现。

艺术美既是美的客观反映,又是人的主观创作,它表现在文学、戏剧、音乐、绘画、舞蹈、建筑、雕塑等许多领域。

可见,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美,大家都喜爱美、欣赏美,并不断地创造美。

美学史上对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美学家以美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这种观点最早始于古希腊的柏拉图,后来的鲍姆加登也是持这种观点。有的美学家以艺术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黑格尔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他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应是“艺术哲学”。

有的美学家以审美心理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这种观点发端于英国经验派美学,尤其是博克和休谟的美学。

19世纪以来,实验美学、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精神分析美学等,都是心理学美学的代表。在我国,从50年代中期开始,对美学研究对象也展开过激烈的争论。

除有人持美学就是关于艺术的科学、美学是关于美的规律的科学的看法外,还有人认为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从现实看,美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围绕着审美关系这一轴心而出现的美、美感、美的创造3大方面,构成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就客体方面而言,美学要揭示美与丑的区别,研究美的本质与特性、美的内容与形式、美的形态、美的范畴等。

就主体方面说,美学要研究美感的本质、美感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美感的心理要素、审美标准等基本问题。美的创造,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它不仅包括艺术美的创造,而且还包括现实美的创造——例如环境的美化、劳动产品的美化、社会生活的美化、人的美化(美育)等等。

《美学教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的作者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美、审美、艺术、审美教育这4个有内在联系的部分:(1)美的本体部分,重在哲学探讨,分析美的本质和特征,美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它们的关系,美的存在领域和表现形态等问题。(2)审美经验部分,重在心理学研究,揭示和描述美感的起源、本质、特殊规律,美感心理结构、过程以及其中各心理因素的排列组合方式、美感基本形态等审美事实。(3)艺术部分,着重在社会学、心理学的考察,探讨艺术作为审美对象的起源,审美本质和审美特性,各类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以及它们各自的审美特性等问题。

(4)审美教育部分,着重在教育学的研究,探讨审美教育的实质、任务、作用、方法,总结审美教育经验,探索审美教育的一般规律。山东大学周来祥等认为,美学是以审美关系为中心,研究客体审美对象、主体审美意识和美与审美相统一的艺术的科学。其理论体系是:(1)审美关系论,主要确立美学研究的对象、范围,研究审美关系的历史建构,规定审美关系的本质特征。

(2)审美客体论,主要阐述客体审美对象的本质特征,分析审美对象的具体形态。(3)审美主体论,主要研究主体审美意识的本质特征及其具体类型。

(4)艺术本质论,它是“美学原理”的逻辑终点,又是自成体系的“文艺美学”的逻辑起点。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研究中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几千年来,不少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艰苦的探索,并提出了种种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在国外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美在形式”说、“美在理念”说、“美在典型”说、“美在关系”说、“美在生活”说等。我国在60年代前主要有:美是观念,是主观的;美是客观的,美在物本身;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等观点。70年代后,人们对美的本质有了新的看法:(1)认为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人在生产实践中,利用客观自然规律,把人的意识和目的变为现实,使自然界打上人的本质力量的印记,使自然界“人化”,这就产生了美。

(2)认为美就是“美的规律”,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事物的物种普遍性、物种本质特征;另一方面是物种的本质借以表现于外的现象和形象,所以,美的规律就是典型的规律。(3)认为美就是“自由的显现”。认为当自由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出来时,这就是美。

美就是自由的显现(形象)。这里说的自由是一个哲学范畴。

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对必然(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4)认为美就是“和谐”。认为美是和谐,是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理性和感性、自由和必然、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自从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实践对自然界进行征服和改造的时日起,审美意识就在人们的头脑中萌发,审美活动也就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现代考古学成就提供的材料表明,远在2.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就能绘制巨幅壁画。西班牙北部和法国西南部的上百个山洞中,就存在着大量壁画,画的都是野、野马、野等动物。

奴隶社会出现以后,人们开始对审美现象作理论上的探索和研究。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现实美和艺术美进行了最初的概括。毕达哥拉斯提出了第一个美学范畴——和谐,认为美是由一定数量关系构成的和谐;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则是第一部专门谈论美的着作。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美学的集大成者,对美和艺术诸方面的问题作了较为深入和全面的考察。然而,将美学当作一门独立的科学来加以研究,是从近代才开始的。

被誉为“美学之父”的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于1750年出版的专着《美学》,标志着美学的诞生。

鲍姆加登认为,人类心理活动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应当有三门相应的科学去研究它们。研究“知”的已有逻辑学,研究“意”的已有伦理学,“情”的方面也应设立一门独立的科学,美学这一命名从此被沿用下来。康德继承和发展了鲍姆加登的观点,第一次以系统的思想,赋予美学以严整的理论形态。

他将真善美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并开辟了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新途径。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他对美、美感、崇高、艺术、天才、审美意象等范畴,作了逐一论述,其中“美在自由”的思想,中肯地揭示了美的本质,对后代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他将辩证法运用到美学中来,为美学建造了空前宏大而严密的理论构架。

在《美学》这一巨着中,他把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统一起来,对美学的研究范围和方式、艺术美的概念和理想、艺术的发展类型、各门艺术的体系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他所提出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重大命题,至今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和理论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最高成就,在美学史上起着划时代的作用。

费尔巴哈高举唯物主义的旗帜,向德国古典美学的唯心主义体系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导致了德国古典美学的终结。车尔尼雪夫斯基则以更加明朗的战斗姿态,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命题,把美学从神秘的理念天国拉回到地面上来,从根本上确立了唯物主义在美学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美学所提供的根本思想归纳起来是:奠定了美学研究的科学理论基础,提供了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和“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基本美学命题;论述了人类的审美能力、审美感受,“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论述了艺术如同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科学一样,“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具体分析了现实和艺术的审美现象,为引导美学面向现实生活实际展开具体研究提供了光辉范例。

在中国,美学学科的建立和确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先秦诸子曾对现实美学和艺术创作给予经验性的总结,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成为中国古代美学的两大基石,而公孙子的《乐记》则是东方美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艺术论专着。其后的1000多年里,在屈原司马迁、嵇康、曹丕、陆机、刘勰、钟嵘、韩愈白居易、司空图、苏轼、严羽、李贽、袁宏道、刘熙载等人的努力之下,美学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在近代,最早接受西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美学的学者是王国维。他在研究《红楼梦》等文章中,继承了康德、叔本华的美学观点。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诞生前夕,虽然有蔡元培提出过“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鲁迅写过《拟播布美术意见书》等文章,朱光潜在30年代写了《文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专着,蔡仪在40年代出版了《新美学》一书,但总的说来,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现代中国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建国后,通过50年代末、60年代初和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几次美学论争与研讨,美学研究者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基本观点,正积极认真地从事当代中国美学的建树工作。

现代西方美学朝着哲学、心理学、艺术社会学的方向横向展开和发展。这三种方向,常常出现相互渗透、彼此包容的现象,而以心理学的研究为主流。

现代西方美学有下列显着特点:(1)在研究对象上,已由以往美学注重对美的形而上学探讨转向注意审美经验和心理结构的考察和研究;(2)在研究方法上,认为以往美学那种对美“自上而下”的思辨性的、形而上学的探讨方法已经没有意义,必须代之以“自下而上”的科学方法,重视经验归纳,把由对美的形而上学的探讨转向对审美经验以及各种美学与艺术问题的横向研究。但是哲学探讨并没有消失。

当代中国美学正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之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它避免了现代西方美学那种抓住审美现象的某一方面进行孤立研究所带来的片面性,而力图将各方面的研究综合起来,甚至借助于其他学科的成果作综合的概括,尽量把经验描述提升到理论高度,这是当代中国美学的一个显着特色。

近年来,中国美学已开始注意审美心理学的研究,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它们连同美的哲学研究一起已逐步形成基础美学或理论美学的学科体系,这是在西方由于种种原因尚未达到的。在基础美学建设的同时,应用美学也正在蓬勃兴起,文艺美学、技术美学等,都在不断地以辐射的趋势蔓延开来,开始出现了一个良好的势头。

。【阅读书目】:

《美学概论》,王朝闻主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美学导论》,丁枫、张锡坤着,吉林人民出版社986年版;《美学大观》,张涵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美学教程》,《美学教程》编写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美学基本原理》(修订本),刘叔成等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