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957页(1110字)

研究“五四”运动以前的中国文学理论的学科。

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对象是古代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和文艺鉴赏。包括:(1)通论,如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特色,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关于中国古代形象思维理论,古代文论中的一些范畴和概念,等等。

(2)理论作品的专门研究,既可以专门研究象《典论·论文》那样的作家论、《文赋》那样的创作论,也可以专门研究《文章流别论》那样的文体论,《文心雕》那样系统的文学理论。

(3)历代文论专题研究,如唐代古文理论、宋话、明清小说理论的研究,等。

我国古代文论已有将近2500年的历史,其遗产异常丰富。研究中国古代文论,能提高民族自信心,为建立民族化的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供重要的思想材料;能总结文艺创作的历史经验,作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借鉴。

比如古人对在现实中如何处理“美”与“丑”的关系,对待文学传统如何实行“通”与“变”的统一,以及在创作中如何运用“神思”,怎样使文学作品富有“韵味”和“意境”等问题,都发表了很好的见解,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研究古代文论,还可以扩大眼界,有助于开展文学批评。古代文论,要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

在文学研究的出发点上,有的学派偏重于实用,有的学派偏重于审美;在文学研究的着眼点上,有的偏重于艺,有的着重于道;在文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上,有的偏重于实证,有的着重于直觉。

这些方法,各有长短,可互为补充。此外,还要对古代文论进行科学的阐释,尤其是对诸如气、味、比兴、格调、风骨、神韵、意境、寄托这些概念用现代语言作出科学的阐述,注意挖掘概念的理论意义。

对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五四”运动时期我国一些学者着手进行文论研究时,仅限于搜集资料。到了三四十年代,才陆续有人对这些资料进行研究,写出论文或批评史。其中卓有成就者是郭绍虞、朱自清、罗根泽、朱东润、钱钟书等。

他们当时的研究对象集中在诗论、文论上。建国后,古代文论研究者的视野逐渐扩大,试图用新的观点去研究整理古代文论,对资料工作的搜集也日益丰富全面。

。【阅读书目】:

《中国历代文论选》(4册),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980年版;《古代文论今探》,吴调公着,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赵则诚等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理论鉴识》,殷杰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中国古代文论概要》,谌兆麟,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