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据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999页(1227字)

又称“考证学”,对历史着作、历史文献以及历史事实进行考察、辨伪、增补、校勘、注释的学科。

考据学的主要内容是考订古籍,即对于书籍出版的时间、版本和作者的考证、内容真伪的辨别。它的任务是,根据对事实进行的考核和史例的归纳为历史研究提供可信的依据。

我国考据学起源于汉代的注经。如《尚书正义》、《毛正义》、《仪礼注疏》等都属于史考体着作。

三国史学家谯周写《古史考》25卷,开我国史考专着之先河。以后,有影响的着作推晋常璩《华阳国志》,宋裴松之《三国志注》,梁刘考标《世说新语注》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这些作者,对于原书中的缺点遗漏,多有校勘、增补,对有异说的地方,并录备考。到清代,考据学进入其鼎盛时期。

清代考据学所涉及的范围开始扩大,有通辨诸史的,也有专辨一史的。通辨诸史的代表作有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赵翼的《二十二史劄记》。

此外,还有杭世骏的《诸史然疑》、洪颐煊的《诸史考异》、洪吉亮的《四史发伏》、李贻德的《十七史考疑》等。专辨一史的有梁王绳的《史记志疑》、邵泰衢的《史记疑问》、钱大昕的《汉书辨疑》、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卢文绍的《晋书校正》、刘寿曾的《南史校议》、李慈铭的《隋书札记》等等。

清代考据学的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及阎若璩、胡谓等。他们学问渊博,苦学多思,对于中国史书的辨伪、考证做出重要贡献。

在明末清初考据学者的影响下,清乾隆、嘉庆时期,考据之风大盛。

当时,考据学者主要区分为吴、皖两派。

吴派以惠栋为代表,着有《古文尚书考》、《九经通义》、《图易述》等书。皖派以戴震为代表,着有《声韵考》、《声类表》、《考工记图》、《戴氏水经注》等书。

戴震弟子段玉裁所撰《说文解字注》,在文字学考据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从清末到民国之后,中国考据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王国维、章炳麟等。

这一时期的考据学及其代表人物明显的特点是已经跳出了单纯考据的狭小圈子,知识面广,思路开阔,并且普遍地对西方哲学感兴趣,关心现实政治,有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他们或借考据和义理研究发挥己见,如康有为;或作为政治上失意后的精神寄托所在,如王国维、章炳麟。

他们放眼于更加广阔的学术领域和思想领域,以其治学实践宣告了一个封闭式的学术时代的终结,显示了整个中国学术风气的转变。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考据学所考之事局限于章句之间,琐碎细小,所考范围大多侧重于地理等等。

所使用的方法也是以文献考文献,虽然在史料考订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种方法对于原始社会史料的考证,由于文献的缺乏和不真实,以伪辨伪,以疑证疑,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对于秦汉以后史实的考证,随着汉晋简牍,唐人写经以及各种文物的发现,也暴露出错误和不足之处,需要加以修证和补充。

上一篇:考古学 下一篇:史料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