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1004页(1582字)

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现状发展过程、规律的学科。

“文化”一词的内涵与外延,学术界素有争论。中国古代的“文化”主要指文治、教化和礼乐章典制度。近代意义的“文化”是与野蛮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讲,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广义文化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即一切非自然的人类创造物;狭义的文化则指人类在精神文明创造活动中的产物。

文化史主要研究文化特质、文化功能、文化类型、民族文化的特点的形成过程及其发展过程;研究各文化要素在人类文化整体结构中的作用、地位及它们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历史过程和规律;探讨文化的趋势、不同文化源流的交往与融合的历史机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研究不同时代和不同领域,国家、民族文化的特征。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历史现象。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总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结构中发展起来,并受其制约。

因而,文化必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综合研究各民族、各地域及各时代民族文化便成为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内容。(2)研究各种文化的流动,交融及其因果关系。民族文化发展过程必然是自身的传递过程和与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综合过程,即纵向的继承发展和横向的交融。

这种“纵横”关系便成为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内容。(3)研究文化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文化会反作用于社会的经济、政治过程。文化史研究便是把文化置放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和更为深远的历史层次上研究它在促进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功能。

在文化史研究方法方面,我国学者比较一致地倾向于从整体上将文化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他们主张:(1)文化史研究应沟通与各文化学科之间的界限,从总体上开展对中国文化各学科之间的综合研究。

(2)“横向整体化”与“纵向整体化”相结合,把文化史系统视作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3)解剖整个文化结构及民族心理。

(4)具体方法包括文化史学家们所采用的综合比较法(宏观研究方法)以及统计法、数学分析法、模拟法等(微观研究方法)。

文化史的研究,在西方可追溯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以其《路易十四时代的历史》开文化史研究的先河,被奉为文化史研究的先驱。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文化史研究开始引起一些欧美学者的关注。

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巴克尔、瑞士的布尔克哈特、德国的兰普雷克特、美国的罗宾逊等。进入20世纪后,新史学逐渐崛起,以德国的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实证主义政治史观受到挑战,新史学主张把人类文化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开展文化史研究。因此,文化史开始受到世界各国史学家的普遍重视。本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学者在翻译和介绍欧美和日本学者编着的文化史的同时,开始研究中国文化史,如柳治徵的《中国文化史》和杨东尊的《中国文化史纲》等。

近年来,东西方掀起了一股文化史研究热潮,特别是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热门话题。1982年12月,全国首次“中国文化史学者座谈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1984年3月,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文化史研究的专门刊物《中国文化史研究集刊》。1986年6月,由复旦大学主持的“首届中国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上海举行。

目前,在北京、上海、武汉、西安等地都有文化史研究的群众性专业学术团体。西安和武汉,重点研究汉唐文化和明清文化;其他如区域性的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在四川、两湖亦相继引起广泛兴趣。外国文化史和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的探索工作,正在上海积极进行中。

【阅读书目】:

《中国文化史典论》,蔡尚思着,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上一篇:方志学 下一篇:华侨史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