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述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1047页(1601字)

研究“两河流域”及其附近使用楔形文字各族语言、文字、历史和文化的学科。

东方学的分支。

“两河流域”,希腊文称“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区,即西南亚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平原。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

公元前4000年已有较发达的文化,主要民族有苏美尔人、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赫梯人等。

亚述学初以发掘和研究亚述(Assyria)的语言、文字、历史和文字为主,故名,后沿用之。古代两河流域不产纸草,缺乏书写的材料。苏美尔人就用粘土制成泥版,用小木棒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刻字,刻出的笔画一端粗一端细,形似“楔子”,也象“钉头”、“箭头”,故有楔形文字、钉头文字、箭头文字等称法。

楔形文字在其发展中,逐渐由表形演进为表音。它后来为古代西亚各国所采用,巴比伦、亚述、古波斯等都曾用它作为表达自己语言的工具。

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两河流域南部的阿卡德人开始使用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最初发现于波斯。

17世纪意大利旅行家彼特罗·德拉·伐列(1586-1652),在濒临波斯湾的古波斯都城波斯波利斯(大流士时代4个并立的都城之一)宫殿废墟的石板上,发现刻有楔子似的奇异花纹,他把铭刻拓片带到欧洲,楔形文字才为人所知。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丹麦考古学家尼布尔对其拓片进行了研究。他判断铭文是用三种不同书法的三种语言写成的:第一部分是用拼音文字写的,有30个符号;第二部分是用音节文字写的,有100个符号;第三部分是用一个个完整的单词写的。

1800年,德国古文字学家格罗特芬根据两组铭文,在波斯楔形文字中考证出12个字母,奠定了释读楔形文字的基础。后来,又在贝希斯顿的高岩上发现一篇铭文,共400行,是用三种语言的楔形书体写成的。英国军官罗林逊对其拓片进行了研究,1836年,他完全读通了用古波斯语写的铭文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是依蓝文,第三部分是巴比伦文。1842年法国人波塔(1802-1870)、1845-1851年英国人赖亚德(1817-1894)先后在伊拉克北部的摩苏尔附近发现亚述古遗址,获得包括泥版文书在内的大量珍贵文物资料。

1857年,有四个学者彼此互不依赖地释读同一铭文,得到基本一致的译文,这一年被认为是亚述学的诞生年。楔形文字的释读成功,使亚述学有很大发展。

德国亚述学的奠基人是施腊德尔(1836-1908)。他编辑《楔形文从书》,把亚述巴比伦文化介绍给欧洲。

主要着作有:《亚述巴比伦楔形文字碑文》(1872)、《楔形文字碑文和历史研究》(1878)、《论巴比伦文化起源问题》(1884)。另一位德国学者德利茨施(1850-1922)的成就颇为卓着,编纂了至今仍为亚述语字典模范的《亚述语袖珍字典》(1896)以及有划时代意义的《亚述语语法》。英国亚述学者L·W·金(1869-1919)于1896年开始出版《英国博物馆馆藏巴比伦石碑楔形文》,这部书包括了知识的许多部门,如历史记录、建筑碑文、文法原文、圣、史诗、神话以及大量的经济文献。他同巴奇合编的《亚述国王史》成为研究早期亚述史的基本材料。俄国学者尼科尔斯基(1848-1919)在19世纪70年代发表了有关亚述的许多论文,在俄国奠定了亚述学的基础。1888年,他考证认为楔形文字和中国象形文字一样起源于最古老的绘画记号。

建国初,我国对亚述学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出版了该学科的有关专门着作,并搜集了考古和古文字的原始资料及图书、学术杂志等。1978年,我国开始招收古西亚史方面的研究生。1981年起,我国陆续派学者赴国外专攻亚述学和古西亚史。东北师大亦约聘国外学者来校传授亚述学知识。

上一篇:词源学 下一篇: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