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次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新编中国文史词典》第8页(377字)

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由东向西方向分为12个部分,称为十二次。

它们依次是: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每次都有二十八宿中某些星宿作标志,如星纪次有斗、二宿,玄枵次有女、虚、危三宿。

各次名称亦多与所属星宿有关,如鹑首、鹑火、鹑尾,显然与南方朱雀星象有关,南方朱雀七宿正分属这三次。但十二次为等分,二十八宿的范围则广狭不一,故十二次的起讫界与二十八宿分界不完全一致。古人创制十二次,一可用米表示一年四季太阳所在位置,以说明节候的变换,例如太阳在星纪次中交冬至,在玄枵中交大寒等;二可用来说明岁星运行所到位置,并据以纪年,例如某年“岁在星纪”,则次年便为“岁在玄枵”,余类推。十二次的创立源于对岁星的观察,始于春秋时期或更早。

上一篇:二郎神 下一篇:新编中国文史词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