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电影电视辞典

印度电影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电影电视辞典》第355页(871字)

1910年前后,印度一些僧侣摄制了《释迦牟尼传》,这是印度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20世纪初,巴尔吉在孟买建立了印度最早的制片厂,摄制了《拉迦·哈里什冒德拉》一片,巴尔吉由此被尊为“印度电影之父。”20年代中期,印度制片业的发展中心在孟买加尔各答和德拉斯。

这期间,一些制片人有选择地吸收西方电影中对印度电影有用的东西,摄制了一些在印度电影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影片,但许多制片人却一味模仿好莱坞的影片,卖弄低级的情感和庸俗的穿插,歪曲了印度电影传统的神话和历史题材。20年代后期,印度电影除了众多的好莱坞电影仿制品外,也出现了几部有价值的影片。

如《愤怒》、《自由的使命》等,是第一批表现印度现代真情的影片,开始走上民族艺术的道路。印度具有悠久的歌舞传统,1931年,印度有声电影刚刚兴起,音乐就成为其重要部分和显着特色。印度早期的有声片音乐歌曲穿插得很多,如《众仙之王》一片竟有50支插曲。40年代,印度曾掀起一个竞相发掘民歌和失传曲调的热潮,使当时的影片塞满了歌曲。50年代,由于意、苏等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产生了《两亩地》、《小东西》、《巴不拉》等影片,其中歌曲不多,却获得了成功。这以后,印度电影分成两条支流:一种是没有歌曲的所谓现实主义片,一种是服装华丽、塞满歌舞的所谓歌舞片。这期间,比麦尔·洛埃导演的《两亩地》标志着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获得空前成功,曾在戛纳电影节获奖。拉兹·卡普尔的《流浪者》,由于其精湛的摄制技巧、曲折动人的故事、迷人的爱情场面和令人难忘的乐曲,在国内外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印度的影片生产发展很快,50年代,出现了一些纯艺术影片,如萨·雷伊的一部《道路之歌》。1960年,政府创建了电影学院,70年代以来,它的毕业生摄制了许多优秀作品,国家还建立了一个电影信贷公司,专门帮助有创新精神的电影工作者。整个70年代曾连续9年居世界各国影片产量的首位。80年代初,两位青年导演米尔扎和尼哈拉尼的作品《受伤者的哭声》等颇受欢迎。

印度全国有固定影院六千多个,巡回影院四千多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