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政府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上海人民出版社《现代思想政治工作辞典》第69页(822字)

法文音译为“安那其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潮和政治派别。

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19世纪下半叶广泛流行于法国、西班牙和俄国等国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蒲鲁东(1809-1865)、德国的施蒂纳(1806-1856)、俄国的巴枯宁(1814-1876)和克鲁泡特金(1842-1921)。无政府主义的社会基础是小资产阶级和居民中的某些中间阶层。其理论基础是: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鼓吹个人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就是无秩序和无政府的结合。他们反对任何国家,反对任何政党,反对一切权威,反对无产阶级有组织有领导的革命斗争。

他们不承认社会成员对社会的任何义务,不承认任何纪律,声称“我就是一切”,主张建立所谓“无命令、无权利、无服从、无制裁”的“无政府状态”社会。认为一切权力和权威都是“屠杀人类智慧与心灵”的罪恶,国家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源。

无政府主义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前,破坏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起着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作用;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无政府主义思潮极大地削弱以至破坏社会主义的纪律和法制,削弱共产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所以,无政府主义者是在否定政治的幌子下使工人阶级服从资产阶级的统治。

无政府主义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它的第一个无政府主义团体,是1912年5月刘师复在广州组织的“晦鸣学舍”。从1914年开始,在上海、广州、常熟、南京、北京、山西等地出现了许多无政府主义组织,并出版刊物。

到五四时期,无政府主义被当作社会主义思潮得到进一步传播,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黄凌霜和区声白。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深入,特别是五四运动和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它对革命的破坏作用就日益明显,成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主要障碍。

它们攻击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攻击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

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对无政府主义者进行了彻底的批判。1923年以后,他们已分崩离析,在中国不再成为一个政治派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