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上海人民出版社《现代思想政治工作辞典》第75页(1103字)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意等帝国主义国家于1919年1月,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殖民地的一次分赃会议。会上,中国代表以战胜国的身份提出收回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取消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等维护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但遭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拒绝,和会还决定在《凡尔赛和约》中明文规定日本夺得山东的权益,而北洋军阀段琪瑞政府竟然准备在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出,举国愤怒。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集会于天安门前,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山东”、“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会签字”等口号,并一致要求严惩交通总长曹汝霖(订《二十一条》时的外交次长)、币制局总裁陆宗舆(订《二十一条》时的驻日公使)和驻日公使章宗祥。会后,举行游行示威,痛打了章宗祥,火烧了赵家楼曹汝霖住宅。军阀政府出动了大批军警进行镇压,捕走学生30余人。

第二天,北京学生实行总罢课,并通电全国。全国各地学生也纷纷游行示威,声援北京。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大钊、陈独秀在北京,毛泽东在长沙,周恩来、骏等在天津,指导了这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日本、法国等国的中国留学生以及南洋华侨学生都展开了爱国活动。

6月3、4两日,军阀政府又逮捕北京学生近千人,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更大愤怒,上海、湖南、山东等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的工人阶级,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政治罢工,商人也进行罢市,支持学生的爱国斗争。至此,五四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以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全国范围的工、学、商联合的广大群众性的革命运动,史称“六三运动”。

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移到上海。6日至10日,在人民的压力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撤销了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

28日,在巴黎的中国政府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获得了重大的胜利。五四运动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成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它以辛亥革命所不曾有的姿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条件,中国革命从此走上了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为了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的革命传统,1933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在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