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上海人民出版社《现代思想政治工作辞典》第240页(846字)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指人的意识对意识活动本身的认识。

康德认为有一种叫做“先验的自我意识”的认识能力,它可以对感性和知性的材料起一种统一的作用。黑格尔在其《精神现象学》中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一个阶段。

黑格尔宣称,人的意识首先以他物为认识对象,即狭意的“意识”阶段,这时候还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只有从认识他物进到认识“意识自身”,才可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这就是“自我意识”的阶段。黑格尔所说的“自我意识”过程乃是精神自我矛盾、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青年黑格尔派的布鲁诺·鲍威尔抓住黑格尔所说的“自我意识”这个概念,提出“批判地思维的”杰出人物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唯心主义观点。克思、恩格斯对这种关于“自我意识”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刻批判。

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中,指对于自己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等形式。

自我意识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人在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中,特别是言语和思维的发展,逐渐明确自己作为主体而与客体相对应,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认识到自己的权力和义务,认识到自己和社会、和别人的关系等。形成自我意识的主要途径有:(1)通过认识他人而认识自己。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彼此认识和评价,这些评价影响到个人的自我评价,从而形成自我意识。

(2)通过直接和间接的自我认识而形成自我意识。直接的自我认识是通过自我观察表现出来的;间接的自我认识是通过分析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来完成的。(3)通过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而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监督能使人发现自己在活动中的优缺点,确定新的活动方案;自我教育能使人除受社会教育外,还从自己的反省中教育自己,进行自我修养,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青年自我意识的增强有如下特点:要求深入了解和关心自己的发展;自我评价能力的成熟和注重自我教育;道德意识的发展;人生观的形成。做思想政治工作就要了解人的自我意识并加以正确引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