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北苑夏山图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书画鉴赏辞典》第804页(1162字)

【作品赏析】:

据题识可知,乾隆丁丑(1757)年夏天,作者聚会于朋友处,其时“万绿齐林,好风袭袂”,俨然置身深山。

刚好,座中有一朋友出纸索画,于是作者便当场画了这件作品送他。虽然题识点明是“仿董北苑(源)夏山图”,但实际上它是作者一件即兴之作,“仿”只是当时习惯的说法,并非“临仿”之意;这不但因为其构图取景与《夏山图》不同,情趣也相去甚远;所谓“仿”,无非是以比较接近的笔墨手段,表现自己其时其地的感受罢了。

本图画幅接近正方形,构图取景以正中隆起的山丘为中心向左右两侧展开。

群山环抱,峭岩陡立,突出了山林之深;下部溪水潺潺,上伏短桥;左侧长松草舍,小路蜿蜒通过小桥消失于右侧山林之中;山坳之间,丛丛杂树,郁郁苍苍;点缀于山径上的两位策杖老者,,寻幽问胜,意态悠然。

作者以干湿互用的水墨作画,丛树或勾或点,浓淡相间,湿润苍翠。置身其中,令人产生“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的联想。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以画幅中心为主体的构图法,无形之中使画面产生一种内聚力,中间那条逶迤的小径,更给人以跨越时空、无限延伸的感觉,从而打破了正方形的画面由于饱满均衡所可能带来的呆板、迫塞之感,赋予画面以节奏韵律。

作者在题识中录其友题云:“万木映清溪,青葱达翠微;看山归已暮,回首白云飞。”诗在写景,但也在写意抒情。

以隐逸为清高,以山林为乐土,力求理想生活与山林之美的和谐统一,正是魏晋以来中国士大夫文人一贯的审美追求;张庚以为“诗情深合图意”,从这幽静优雅的山林境界和策杖者那种乐而忘返的神态中,我们不是约略可以体会到作者的这种追求么?。

【作者介绍】:

张庚(1685-1760),原名焘,字溥三,更名后字公之干,号浦山、自号瓜田逸史,又号白苎村桑者、弥伽居士等。

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幼年孤贫,无意功名,曾从当时的女画家陈书学画,二十七岁后始潜心经史及唐宋大家古文。乾隆元年丙辰(1736)以布衣应博学鸿词荐试。平生着述颇丰,有《国朝画征录》、《浦山论画》、《强恕斋集》、《瓜田词钞》等多种。在理论上,他反对当时画坛那种惟“元四家”是瞻、以干笔俭墨为上的习气,认为“死守旧本,终无出路”,艺术“品格之高下,不在乎迹而在于意”,应参照“天之生物”,“取其意以会于古人笔墨”。(《浦山论画》)其画山水出入董、巨、黄公望,笔墨干湿互用,不拘一体,颇具新意;也能作白描工细人物,写意花卉则取法陈淳,风格清洁雅秀。

是一个在诗画理论及创作上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学者、艺术家。。

清 张庚 轴 纸本 水墨 纵78.5 厘米 横87厘米 藏苏州博物馆

上一篇:绿云苍雪图 下一篇:红桃白梨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