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山碑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书画鉴赏辞典》第1234页(601字)

【作品赏析】:

此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

元迺贤《河朔访古记》云:“三公神庙,在元氏县西北三十里封山下,榜曰‘天台三公之庙’,庙有《汉三公山碑》一通。”即指此碑。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元氏县令王治岐重新访得,始有拓本行世。

碑文起首云:“初四年,常山相陇西冯君到官,承饥衰之后,……”翁方纲考定为安帝元初四年(《两汉金石记》)。

元氏县还曾有另一通隶书《三公山碑》,据《河朔访古记》云,在县西故城西门外八都神坛,即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所着录者。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立,晚于篆书《三公山碑》六十五年。

此石久佚。

《三公山碑》的字体在篆隶之间,又称“缪篆”,汉印中多见之。笔画由秦篆的圆转,变为汉隶之方折,书风古劲而茂密。翁方纲云:“碑凡十行,每行字数参差不齐,字势长短不一,错落古劲,是兼篆之古隶也。”(《两汉金石记》)方朔云:“乍阅之有似《石鼓文》,有似《泰山》、《琅玡台刻石》,然结构有圆亦有方,有长行下垂,亦有斜直横拂。细阅之下,隶也,非篆也;亦非徒隶也,乃由篆而趋于隶之渐也。

仅能作隶者,不能为此书也;仅能作篆也,亦不能为此书也;必两体兼通,乃能一家独擅。”(《枕经金石跋》)。

汉 篆书 元初四年(117)刻 10行 行17-20字 在河北元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