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山东人民出版社《组织人事工作辞典》第490页(971字)

1928年6月18至7月11日在莫斯科召开。

出席大会的共有142人,其中正式代表84人,代表党员13万多人。由于环境恶劣,时间仓促,代表不能集中选举,其中多数代表是党中央指定的。

当时,许多从事实际工作,具有丰富革命斗争经验和在党内享有威信的同志,如毛泽东、任弼时、恽代英、陈潭秋、李富春等未能出席大会,这对大会的领导工作是有一定影响的。

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总结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进一步纠正“左”倾盲动主义错误,正确地分析革命形势,确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统一全党思想,发展革命力量。会上,瞿秋白作了《中国革命与共产党》的报告,周恩来作了《组织问题报告和结论》、《军事报告》,国际代表作了关于政治报告的结论。大会通过了《政治决议案》、《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土地问题决议案》、《农民问题决议案》、《职工运动决议案》、《军事工作决议案》(草案)、《关于民族问题的决议》和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四次修正案等。大会指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现在阶段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制定了民主革命的十大纲领,指出,国内政治形势是处在两个高潮之间和革命发展不平衡,党的总任务不是进攻,而是争取群众。

会议既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也批判了“左”倾盲动主义错误,进行了两条战线的斗争。大会选举产生了由正式委员23人和候补委员13人组成的中央委员会。

六届一中全会选举向忠发、周恩来、苏兆征、项英、瞿秋白、张国焘、蔡和森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李立三、关向应、杨殷、徐锡银、卢福坦、罗登贤、彭湃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选举苏兆征、向忠发、项英、周恩来、蔡和森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李立三、徐锡银、杨殷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常务委员。

当时由于过分强调工人成份,向忠发被推举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常委主席。但他实际上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后来被捕叛变。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大会的缺点,主要是对中间阶级的两面性,对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对于党的工作重点要由城市转到农村这一关键问题,认识不足,影响了对“左”倾错误的彻底纠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