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结盟运动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江苏人民出版社《简明社会主义辞典》第133页(646字)

奉行独立自主、和平、中立、不结盟政策的国家所推进的国际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摆脱殖民统治取得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斗争日益高涨,1955年2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和埃及总统纳赛尔等在开罗会谈中首次提出了不结盟的问题。50年代后期,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不结盟主义。其宗旨是:在国际上伸张正义,主张各民族、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和自由,鄙视强权政治,拒绝同任何大国结盟,避免卷入大国势力的冲突,并在两大集团之间斡旋调解,以减少战争和冲突的可能,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间的和平共处。

1961年6月,由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阿富汗五国发起,在开罗召开不结盟国家会议筹备会,提出不结盟国家参加国的条件,即实行和平共处和不结盟基础上的独立政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不加入大国军事集团;不缔结双边军事同盟;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等。同年9月,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有25个国家参加,它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出现。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会议上成立了不结盟国家协调局。

随着反帝、反霸、反殖斗争的深入发展,其成员国逐步增多,形成了冲破种族、地区和其他障碍的代表性广泛的国际运动。到1983年第七次首脑会议时,已拥有101个正式会员国,18个观察员(准成员)和24个来宾。

不结盟运动已成为当代国际斗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