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制度
出处:按学科分类—马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119页(1325字)
亦称工业经济制度。
指资本主义工业部门中生产关系的总和,并在此基础上规定的工业的一切法规和各种管理制度的总称。
资本主义的工业以资本主义简单协作为起点。
资本主义简单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在工业中劳动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它与行会手工业的个体生产相比,具有较高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简单协作逐渐过渡到工场手工业,它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在欧州,从十六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中叶,工场手工业在资本主义工业中占居统治地位。
工场手工业既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又为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提供了方便条件。它一方面“表现为社会经济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进步和必要的发展因素,另一方面,它又是文明的、精巧的剥削手段。”(23·403)工场手工业的技术基础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市场对工业品的需要,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经过工业革命完成了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到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过渡,资本主义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也随之迅速地发展。
以机器体系和雇佣劳动为标志的资本主义工业制度也建立起来了。
这个工业制度是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所以也可称为工厂制度。由于资本主义工业制度的建立,工业化进程的迅速向前,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的形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资本主义凭借机械化生产的优越条件,最后战胜封建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业制度的建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资本主义工业制度是以工业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为前提的。工业资本的本质特征就是榨取和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任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先进技术的被采用,目的都在于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主义机器体系的建立,目的不是为了减轻雇佣工人的劳动负担,而是为了进行更多的剥削。
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说机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缩短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最有力的手段,那么,它作为资本的承担者,首先在它直接占领的工业中,成了把工作日延长到超过一切自然界限的最有力的手段。”(23·441-442)机械化之后,工人成了机器的奴隶,势必加深雇佣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同时,由于机器排挤工人,造成了庞大的产业后备军,不论在业工人还是失业工人都处在贫困之中。不仅如此,还由于机器简化了劳动操作过程,有一些劳动可以由妇女、儿童来担任。“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23·433)妇女、儿童以极为廉价的工资,在恶劣的劳动条件之下,承担着繁重的工作。马克思在第一卷第十三章中,运用了极为丰富的调查材料,以很大的篇幅叙述了妇女、儿童所受的摧残与剥削。
可见,资本主义工业制度的建立,一方面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的发展,从而加强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另一方面,它又加深了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从而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和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根本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