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竞争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315页(2936字)

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种关系。

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着竞争。恩格斯说:“一种没有竞争的商业,这就等于有人而没有身体,有思想而没有产生思想的脑子。”(1·604)竞争的客观基础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利益上的差别。

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强制规律。

客观经济规律都是作为一种客观的强制力量,强制地制约着人们的行动的。竞争规律的强制性表现为外在的。

马克思指出:“在一种商品上只应耗费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表现为竞争的外部强制,因为肤浅地说,每一个生产者都必须按商品的市场价格出售商品。”(23·383)又说:“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23·649-650)

竞争规律的强制作用之所以是外在的,是因为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竞争是各个商品生产者互相对立的表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竞争是“许多资本的相互作用”(29·299)。总之,竞争是“建立在利害关系上”(1·612)的。马克思说,商品生产者,“他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只承认他们相互利益的压力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23· 394)。而且竞争的作用几乎离不开市场,所以它是呈现在生活表面的一个现实因素。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只有通过竞争的外部强制作用,才能把客观规律的内在必然性表现出来。例如,“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21·215)

从竞争的当事者来看,有商品售卖者与售卖者之间的竞争,有商品购买者与购买者之间的竞争,还有商品购买者与售卖者之间的竞争。马克思说:“形态变化W-G和G-W,是买者和卖者之间进行的交易;达成交易是需要时间的,尤其是因为在这里进行着斗争,每一方都想占对方的便宜,生意人碰在一起,就象‘希腊人遇到希腊人就发生激战’一样。”(24·147)可见,竞争不论在哪些当事人之间进行,都会是很激烈的。

从竞争所涉及的范围来看,有部门内部的竞争,有部门之间的竞争。

马克思说:“竞争首先在一个部门内实现的,是使商品的各种不同的个别价值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但只有不同部门的资本的竞争,才能形成那种使不同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平均化的生产价格。”(25·201)部门内部竞争的基础,是同类商品的高低不同的个别价值;部门间竞争的基础,是不同部门的不同利润率。当商品越出一国边界而流人世界市场时,竞争也就在世界市场上展开。

这种竞争的基础,是不同国度所生产的同种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的差别。

竞争往往会造成假象从而掩盖经济关系的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在竞争中是以颠倒的形式表现出来的。”(25·251)例如,利润本来是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但在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的过程中,似乎利润变成了竞争的产物,所以马克思特别指出;“竞争只能使不等的利润率平均化”,“竞争不创造利润”(25·977)。可见,竞争的确会把某种假象和偶然性带到经济过程中来。

因此,“只有了解了资本的内在本性,才能对竞争进行科学的分析,正象只有认识了天体的实际的、但又直接感觉不到的运动的人,才能了解天体的表面运动一样。”(23·352)

竞争在商品经济中,既不是某一发展阶段的特有现象,也不是某一领域的专有现象,它无所不在。但是,竞争规律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它是伴随着价值规律和其他各种经济规律而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因此,离开了这些规律来单独阐述竞争是不可能的。所以,尽管马克思十分重视竞争问题,并对它作过精辟的论述,但在《资本论》里总是结合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平均利润规律等来说明竞争规律的。

既然竞争会造成假象,所以马克思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经济过程的本质,依据他自己所确定的抽象分析的方法,往往在不得不论及竞争的同时又把竞争现象从分析中排除。例如,在流通过程中本来是充满了竞争的,但马克思说:“在第二卷中,我们对于这个流通领域当然只能就它所产生的各种形式规定进行说明,论证资本的形态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发展。但是事实上,这个领域是一个竞争的领域”(25·936)。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竞争是推动生产进步的一个因素。

因为“竞争在相当广阔的范围内培植进取心、毅力和大胆首创精神”(《列宁选集》第3卷第392页)。马克思认为,竞争是“资产阶级经济的重要推动力”(46下·47)。“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选1·256)这是因为它打破了封建所有制关系的桎梏,“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选1·256)正是在竞争的压力下,人们不得不积极设法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方法,不断追加投资,事实上推动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竞争在历史上曾经促使小商品经济的两极分化,同时还加剧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矛盾和阶级矛盾。《资本论》中指出:“竞争实际上表现为资本家阶级的兄弟情谊,使他们按照各自的投资比例,共同分配共同的脏物。但是,一旦问题不再是分配利润,而是分配损失,每一个人就力图尽量缩小自己的损失量,而把它推给别人。

对整个阶级来说,损失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每个资本家要分担多少,要分担到什么程度,这就取决于力量的大小和狡猾的程度了,在这种情况下,竞争也就变为敌对的兄弟之间的斗争了。”(25·282)竞争不仅加剧了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而且雇佣工人作为劳动力商品的出卖者,其内部关系也因竞争而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如果一个人完成一个半人或两个人的工作,那么即使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不变,劳动的供给还是增加了。由此造成的工人之间的竞争,使资本家能够压低劳动价格,而劳动价格的降低反过来又使他能够更加延长劳动时间。但是这种对异常的即超过社会平均水平的无酬劳动量的支配权,很快就会成为资本家本身之间的竞争手段。”(23·600-601)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竞争会造成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从而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浪费。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迫使单个企业实行节约,但是它的无政府状态的竞争制度却造成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最大的浪费,而且也产生了无数现在是必不可少的、但就其本身来说是多余的职能。”(23·579)

由于商品经济本身具有不同的性质,竞争的性质、形式和后果也是不相同的。

上一篇:经济秩序 下一篇:《资本论》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