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劳动工具的革命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360页(1204字)

第一卷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中所论述的劳动工具的革命,是指劳动资料(这里指机械性的劳动资料)由手工工具的物质存在形式发展为机器的物质存在形式。

这种发展所以被看作是革命,主要是因为:第一,作为机械性的劳动资料,机器和手工工具有本质的不同。手工工具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人的工具,“人能够同时使用的工具的数量,受到人天生的生产工具的数量,即他自己身体的器官数量的限制。”(23·411)“作为工业革命起点的机器,是用一个机构代替只使用一个工具的工人,这个机构用许多同样的或同种的工具一起作业,由一个单一的动力来推动,而不管这个动力具有什么形式。”(23·413)第二,机器彻底改变了工场手工业的狭隘的技术基础。对于工场手工业、手工业的熟练仍然是基础,它的“执行职能的总机构没有任何不依赖工人本身的客观骨骼”(23·406)。而“在工厂中,死机构独立于工人而存在,工人被当作活的附属物并入死机构。”(23·463)第三,由于机器比手工工具效能高得无法比拟,它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它具有一种弹力,一种突然地跳跃式地扩展的能力。但是,工场手工业的基本特征,却由于而且只是由于手工工具发展为机器被根本否定了。

工场手工业的特有的分工,是工场手工业的特征,它代表社会劳动的一定组织。

马克思指出:“工场手工业分工通过手工业活动的分解,劳动工具的专门化,局部工人的形成以及局部工人在一个总机构中的分组和结合,造成了社会生产过程的质的划分和量的比例,从而创立了社会劳动的一定组织”(23·403)。它最初是自发地形成的,一旦形成并得到一定的巩固和发展后,由于工场手工业狭隘的技术基础,由于不可能形成高度的生产社会化,因而缺乏跳跃式地扩展的能力,已经形成的形式会长期地保持下去,只有劳动工具的革命化,才能使这种形式发生变化。马克思正是在论述这个问题时,提出了劳动工具革命的概念。

他说:“真正工场手工业的历史表明,工场手工业所特有的分工最初是如何根据经验,好象背着当事人获得适当的形式,但后来是如何象行会手工业那样,力图根据传统把一度找到的形式保持下来,在个别场合甚至把它保持了几百年(在法文版中是‘保持一个世纪以上’——引者)。这种形式的变化,除了在次要事情上的变化以外,始终只是由于劳动工具的革命。

”(23·402-403)

工场手工业特有的分工所以会保持那样长久,而且象行会手工业那样牢固,是因为它狭隘的技术基础。它必须由于劳动工具的革命而改变,是因为“机器从技术上推翻了旧的分工制度”(23·462)。

劳动工具的革命在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工业的过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