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劳动货币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366页(1226字)

最初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约翰·格雷提出来的。

格雷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流通手段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主张发行一种随着商品生产的增减而自行增减的货币,并认为“劳动券”就是这样的货币。生产者只须按自己生产的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换回一张代表该劳动数量的凭证即“劳动货币”,就可以凭这张凭证向银行领取包含同样劳动量的其他商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格雷企图通过这种交换组织的改革来实现改造资本主义的幻想。

马克思曾指出他把产品当作商品来生产,但不当作商品来交换的错误。

(见13·75)

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鉴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极不合理,一方面主张改组生产领域,按合作原则组织生产,另一方面改组流通领域,按公平交换原则组织公平交换市场。欧文认为有两种价值尺度,劳动是自然的价值尺度,货币是人为的价值尺度。

在他看来,交换的初期阶段,没有货币,只是物物交换,劳动是唯一的价值尺度。后来商业代替了物物交换,货币代替劳动成了价值尺度。

于是这种人为的价值尺度便代替了自然的价值尺度。

这时,资本家就有可能只付给工人劳动力的部分价值,对工人进行剥削。货币成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手段,货币成为万恶之源。欧文认为,只有恢复等价交换,才能使工人免受剥削。

他的具体办法是用劳动券代替金属货币,用公平交换市场代替资本主义市场。1832年欧文和他的“劳动货币”的支持者曾把这一设想付诸实践。他们在伦敦建立了劳动公平交换市场,由公平交换市场或公平交易的交换银行发行劳动券。生产者只要把商品交给公平交换市场,便会得到相等数量的劳动券。劳动券的票面额为1小时,2小时,5小时,10小时,20小时,50小时和100小时七种。劳动券可以长期流通,商品生产者凭这种劳动券可以向市场换取等价的他所需要的其他产品。

马克思说,“欧文的‘劳动货币’,同戏票一样,不是‘货币’”(23·112),就是指此而言。欧文的这种劳动券注定要失败,因为它的前提是,每个商品生产者的产品都是社会所需要的。

在商品交换的条件下,公平交换市场的矛盾很快就暴露出来。

畅销的商品被抢购一空,相反,滞销的商品堆满了交换市场。交换银行维持了两年多时间,在1834年被迫关闭,欧文的“劳动货币”宣告失败。

蒲鲁东也曾把实行“劳动货币”看成是改革资本主义制度的有效办法。

蒲鲁东认为商品生产者的产品不能实现或不能按照他所耗费的劳动完全实现,是由于存在着货币造成的。因此他主张废除货币,把所有商品都变为货币那样的一般等价物,以便按照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进行交换,由交换银行发放“劳动货币”来组织交换。他认为这样就可以使供求一致,使商品生产和交换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的《货币章》中通过批判达里蒙,对蒲鲁东的劳动货币主张进行了系统的批判。

上一篇:劳动过剩 下一篇:《资本论》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