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商品流通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472页(1938字)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其元素形式是:W-G-W,也就是“商品-货币-商品”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商品的两个形态变化:商品到货币(W-G)和货币到商品(G-W)。

“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

”(23·131)

在《资本论》中有大量关于商品流通的论述。第一卷第三章的题目叫《货币或商品流通》。这是因为货币各种职能的发展,是和商品流通的发展相适应的。只有从商品流通的发展过程中,才能正确了解货币各种职能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所以,马克思分析商品流通首先是为了说明货币的产生和它的各种职能。

商品流通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与物物交换都是不同的。

物物交换是“商品-商品”即W-W,商品流通是“商品-货币-商品”即W-GW。物物交换受到个人和地方的限制,商品流通打破了这种限制,扩大了商品交换的品种、数量和地域范围。

物物交换,当事人比较容易控制,商品流通使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地联结在一起,当事人控制不了。物物交换没有货币做媒介,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而且货币不会退出流通,它不断从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个人手里。

商品流通孕育着危机的可能性。

资产阶级经济学者认为,商品流通必然造成买和卖的平衡。

他们说,每一次卖同时就是买,反过来也是一样。实际上,自从货币打破了物物交换的限制以后,买和卖两个行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可以分离的。在以货币为媒介的错综复杂的交换系列中,一个不买,后面一系列商品,因为没有货币周转,一个个都随之不能卖。“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私人劳动同时必须表现为直接社会劳动的对立,特殊的具体的劳动同时只是当作抽象的一般的劳动的对立,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这种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了发展的运动形式。因此,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

”(23·133)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这种危机还只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性,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

“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23·167)这是因为: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是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通过两极分化发展起来的;第二,资本是在商品流通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第三,仅有国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还是不够的,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也是资本产生的前提。

但是,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是不同的。两个流通的次序相反,终点和起点不一样:商品流通,以卖为始,以买为终;资本流通,以买为始,以卖为终。它们的媒介也不同,商品流通以货币做媒介;资本流通以商品做媒介。商品流通场合,货币是购买手段最终被花掉了;资本流通场合,货币只是被预付出。商品流通场合,同一个货币变换两次,货币从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个人手里;资本流通场合,商品变位两次,货币又流回到它的出发点。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使用价值,是满足需要;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交换价值,是价值增殖。

商品流通的内容是两个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相互交换,是不同物质的变换;资本流通的两极都是货币,二者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不同,最后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大于原来投入的货币。商品流通是有限的;资本流通是无限的。

在商品流通中,价值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在资本流通中,价值变成一个自动的主体,它自行增殖。

马克思通过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对比分析,揭示出资本的实质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可见,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或者说增殖了。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

”(23·172)

第二卷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流通和商品流通是交织在一起的。“在产业资本或者作为货币或者作为商品执行职能的流通过程内,产业资本不论作为货币资本还是作为商品资本的循环,是和各种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商品流通交错在一起的,只要这些生产方式同时是商品生产。”(24·126)“社会总资本的循环却包括那种不属于单个资本循环范围内的商品流通,即包括那些不形成资本的商品的流通。”(24·392)所以,第二卷也有大量的有关商品流通的概述。

第三卷分析的商业资本和生息资本,也是与商品流通分不开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