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商品生产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475页(3167字)

为了交换而进行的产品生产。

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典型形式。从历史前提来说,资本主义生产是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23·167)另一方面,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才普遍化,才成为典型的生产形式”(23·644)。

商品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公社初期,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人们凭借非常简陋的生产工具,共同生产,其劳动成果仅能勉强维持最低的生活,没有剩余产品用来交换。

后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畜牧业和农业逐渐分开,有的部落以农业为主,有的部落以畜牧业为主,从而出现了畜牧业和农业相分离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社会分工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满足本部落的共同消费以外,还出现了剩余产品,在部落之间可以调剂余缺。

这样,就产生了直接的物物交换,这些被用来交换的物品就成了商品。“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但是物一旦对外成为商品,由于反作用,它们在共同体内部也成为商品。”(23·106)到了原始公社末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和交换也进一步发展。

起初交换是通过各个部落的首领进行的,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部落首领把剩余产品占为己有,从而出现了私有制。于是,个人之间的交换逐步代替部落之间的交换。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金属冶炼的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而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相分离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分工。经过这次分工,可供交换的产品越来越多,专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从此出现了。恩格斯说:“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21·187)。

从商品生产产生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商品生产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私有制。“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按照属、种、科、亚种、变种分类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虽然不能反过来说商品生产是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

在古代印度公社中就有社会分工,但产品并不成为商品。或者拿一个较近的例子来说,每个工厂内部都有系统的分工,但是这种分工不是通过工人交换他们个人的产品来实现的。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

”(23·55)

当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在私有制下才有商品生产,在公有制下不存在商品生产。他说:“假如生产是公有的生产,不具有商品生产的形式”(24·505)。

私有制的商品生产,主要有两种类型: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简单商品生产,又叫小商品生产,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以交换为目的产品生产。

如个体手工业的生产和农民用于满足自己需要以外的那部分产品的生产。简单商品生产在原始公社末期就已出现,主要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也有一定数量的存在。

简单商品生产的特点是:(1)生产者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也是劳动力所有者;(2)规模狭小,设备简陋,经营分散;(3)长期从属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雇佣劳动者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

这种商品生产与简单商品生产的主要区别是:(1)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更发达的商品生产,是私有制下商品生产的最高阶段。(2)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连工人的劳动力也成了商品。(3)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需要,而是为了剥削劳动者,榨取剩余价值。

简单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也有其共同点:(1)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2)都存在着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3)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经济规律,二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受价值规律的支配。

正因为二者有共同点,所以在一定条件下,简单商品生产可能发展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也就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在劳动过程中,人的劳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结果劳动和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从而劳动物化了,劳动对象被加工了,产品生产出来了。劳动过程作为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一切社会共有的。价值形成过程是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旧价值和抽象的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在劳动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被消费了,它们的使用形态变化了,但它们的价值则被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中去了。生产资料价值要转移到新产品价值中去,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生产资料必须实际参加使用价值的生产,它的价值转移,必须有一种使用价值来承担它;第二,所用的劳动时间,必须是一定社会生产条件下的必要劳动时间。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新加的劳动形成新的价值。由于劳动力的使用而凝结于产品上的劳动,不是具体劳动,而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劳动时间必须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总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23·223)。

商品生产,从表面上看是商品与商品,即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它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一种社会关系。不同的商品生产,它们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不同的。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存在的简单商品生产,是反映分散的独立的个体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他们之间等价交换的关系。

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是反映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生产剩余价值或榨取剩余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定内容和目的”(23·330)。“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资本增殖,就是说,是占有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利润。”(25·280)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揭示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这种本质,是对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列宁说过:“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地方(商品交换商品),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列宁选集》第2卷第444页)

产品生产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但是,只有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品生产才采取商品生产的形式。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中已经指出了商品生产的历史性质。

在《资本论》中又明确指出,私有制的商品生产是历史上的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对于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即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来说,这些范畴是有社会效力的、因而是客观的思维形式。因此,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笼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就立刻消失了。”(23·93)资产阶级占典政治经济学把私有制的商品生产看作一成不变的永恒存在的自然关系,认为它是历史上从来就有的,而且将会永远存在下去。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地指出,商品生产是一个历史范畴,这也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上一篇:商品让渡 下一篇:《资本论》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