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生产关系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534页(3386字)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

人们从事生产活动不可能彼此孤立、相互隔绝、各个人单独地进行,而是在社会中共同活动。因此,生产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条件下,都是社会的生产。

社会生产的过程,就是人们在一定的联系和关系之下,利用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向自然界索取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过程。

社会生产或社会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生产力,即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们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个方面是生产关系,即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们彼此之间结成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马克思在《导言》手稿中曾指出,它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方面的关系,“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12·749)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关系时,阐述了它的内容和历史性质。

他说:“同这种独特的、历史规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人们在他们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在他们的社会生活的生产中所处的各种关系,——具有独特的、历史的和暂时的性质”(25·993)。同时,马克思强调,“只是由于芳动采取雇佣劳动的形式,生产资料采取资本的形式这样的前提”(25·997),才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因此,“所谓的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的历史规定的特殊社会形式,以及人们在他们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互相所处的关系相适应的,并且是由这些形式和关系产生的。这些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就是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分配关系不过表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资本主义的分配不同于各种由其他生产方式产生的分配形式,而每一种分配形式,都会同它由以产生并且与之相适应的一定的生产形式一道消失。”(25·998-999)在这里,马克思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容,它包括生产条件的一定的社会性质和生产当事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以及一定的分配形式。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25·993)。就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来说,它表现为雇佣工人每年新创造的价值(v+m),要分成三种收入,即v部分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m中的一部分以利润和利息的形式归占有资本的资本家;m中的另一部分以地租的形式归出租土地的土地所有者。这种分配关系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劳动条件转化为资本,生产资料由资本家占有,因而在生产中,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之间、劳动者彼此之间处于资本关系之中。

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一定的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哲学、文化、艺术、宗教等观点,在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建立起来,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生产关系在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变化。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生产。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发展,要求以与之适合的新的生产关系,代替不再与之适合的旧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的每个一定的历史形式,都会进一步发展这个过程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形式。这个一定的历史形式达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就会被抛弃,并让位给较高级的形式。

当一方面分配关系,因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一定的历史形式,和另一方面生产力,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扩大和加深时,就表明这样的危机时刻已经到来。这时,在生产的物质发展和它的社会形式之间就发生冲突。”(25·999)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在原始社会,人类的劳动工具简陋,劳动技能低下,人们单身无法同自然力和猛兽作斗争。这样低下的生产力状况,就决定了当时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集体劳动和平均分配劳动果实的生产关系。

在社会历史进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人们的生产关系也相应地发展和变化。继原始公社制的生产关系,先后出现了奴隶占有制的生产关系、封建制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在以往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生产关系的更替,都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因为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必然形成激烈的阶级斗争。只有新兴阶级起来革命,推翻维护旧生产关系的统治阶级,才能确立新生产关系的统治地位。特别是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要通过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剥夺剥夺者才会产生。

马克思说:“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23·831-832)社会革命起着历史发展的火车头的作用。社会革命的经济根源或客观依据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力,加速或者延缓生产力的发展。

这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虽然作为体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产力,有其自身的内在矛盾,从而有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但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连续增进,总是在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保护和促进之下实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生产方式之所以能够代替旧的社会生产方式,就是因为它的生产关系适合新的生产力及其发展的要求,能够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代替了旧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一种新的社会生产方式产生之后,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确立统治地位,又是因为它的生产关系,随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地加深和扩大,从而能够不断地促进生产力发展。一旦这种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都发挥出来,基本上不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延缓或阻碍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关系,集中到一点,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是在一切社会形式下都发生作用的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任何社会生产,如果它的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性质,那么社会生产体系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就会被根本破坏,整个社会生产就会破裂,生产就会发生危机,生产力就会遭到破坏。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要求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必须改变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候,它又要求必须稳定这个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3·9)每一种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被新的生产关系代替,都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作用的结果。

当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产生以后,既不是一成不变的,又不是瞬息万变的。它在其整个生命存在的期间,完全受生产力所制约。

一方面,生产关系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变化和发展,另一方面,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了受生产力所制约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产生到确立其统治地位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与尚未发生分工的手工劳动工具和劳动方法相适应,是劳动的简单协作形式。不过这一形式至多在仍然保持手工业性质的初期工场手工业中近似地表现出来。

后来,随着手工劳动工具和劳动方法中分工的出现,有了工场手工业形式。这种形式一直经历了二百年以上的时间,才随着机器的出现,改变为机器大工业形式。

就这样,随着生产力由手工劳动工具发展到使用机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边扩大边稳定,经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阶段到机器大工业阶段达到了统治地位。此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随着它们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日益发挥出来,便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发生不可克服的冲突。这种冲突表现为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尖锐矛盾。这种由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因而其自身不可能解决的尖锐矛盾,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予以解决,从而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