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出处:按学科分类—马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608页(1810字)
由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为周期性的危机造成物质基础。
在资本主义社会,自进入机器大工业阶段和形成世界市场以后,工商业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出轨一次,商业停顿、市场盈溢、产品滞销、银根奇紧、信用停止、工厂关闭、工人大批失业,这就是经济危机或生产过剩危机。它的有规则地重复发生便形成了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的工商业陷入危机之后,所以还能从危机中脱出而不至于永远处于危机之中,这是和固定资本更新联系在一起的。固定资本的更新为危机的周期性造成了物质基础。“由若干互相联系的周转组成的包括若干年的周期(资本被它的固定组成部分束缚在这种周期之内),为周期性的危机造成了物质基础。在周期性的危机中,营业要依次通过松弛、中等活跃、急剧上升和危机这几个时期。虽然资本投下的时期是极不相同和极不一致的,但危机总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24·207)
工商业危机同时伴随着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
危机袭来,生产下降,工厂关闭,商品积压卖不出去,在信用的链条上引起连锁反应,用强制的方法迫使资本家之间清偿债务。这时只有货币才是商品,象鹿渴求清水一样,资本家渴求货币,把它视为唯一的财富。在这瘟疫般的经济大混乱中,不仅投资中止了,而且必要的固定资本更新也中止了。
马克思所说危机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是指危机作为分界线,结束了一次大规模的投资运动,又开始了一次新的大规模投资运动。
而这一新的大规模投资是从危机之后逐步展开的,它的正式起点是停滞时期。利息率在危机期间达到最高水平,因为这时人们不得不以任何代价借钱来应付支付的需要。这种高利息率是和借贷资本的供不应求相适应的。在停滞时期,利息率却很低。
因为这时游资充斥,借贷资本供过于求。因此,停滞时期为新的投资造成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在停滞阶段依然是商业不振、物价低落、利润率低,因而资本家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资本家为了摆脱困境,为了在困境中通过战胜他的对手而能获取更多的利润,便力求降低生产费用,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就促使资本家改进技术,采用先进设备,进行固定资本更新。竞争加速了机械设备的精神磨损,“迫使企业设备提前按照更大的社会规模实行更新的,主要是灾祸,危机”(24·191)。
固定资本更新一般是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它意味着资本家同时进行新的投资。固定资本更新,直接对机器设备提出了需求,从而刺激了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生产。
这些部门生产增加,就业增多,减少了社会上的产业后备军人数,这就会使得工资水平有所回升,因而促进了社会购买力的提高。这就转而对消费资料产生了更大的社会需求,从而推动了第Ⅱ部类生产的回复。社会生产逐渐走向活跃,又使信用关系重新建立起来,而信用关系的发展又反转来,促进了生产的进一步回升。
于是,在固定资本更新的推动下,由停滞阶段走向了复苏阶段。
进入复苏阶段,固定资本更新以及投资以较之停滞阶段更大的规模进行。于是,在此基础上,生产不断扩大,就业继续增加,社会购买力逐步提高,物价缓慢上升,信用进一步活跃。
固定资本更新终于带动社会经济回复到危机前的最高水平。资本主义再生产进入了繁荣阶段。
在繁荣阶段,固定资本更新和投资继续增加,并达到了周期中的最高程度。它进一步促进了就业增加、工资提高、物价上升、利润增加、信用膨胀、投机盛行。
然而,市场盲目的、无限制的扩大终究要同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的相对不足发生矛盾,于是不可避免地又要爆发一次新的危机。
由此可见,固定资本更新,从而投资的运动是与经济危机的周期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经济危机结束了一次投资的高潮,又意味着一次新的投资高潮的到来。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危机总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尽管资本投下的时期是极不相同、极不一致的,尽管投资的真正高潮是在繁荣时期,这都不会影响这一结论。其次,大规模的新投资为周期的复苏和繁荣阶段奠定了物质基础,使周期得以运行。
最后,大规模投资又使生产的扩张超过了资本主义分配所造成的有限的需求,成为新的危机到来的物质前提。因此,固定资本更新是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