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自鸣钟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691页(1918字)

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

指南针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初战国末期即已出现,当时称它为“司南”。古代的“司南”是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的。

到了宋朝,“司南”有了很大的进步。北宋的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了几种磁针装置法的实验,指出有磁偏角存在,即指南针不完全指南,这比欧洲人发现磁角要早四百年左右。继沈括之后,南宋曾三异在《因话录》中谈到“地螺”,也就是罗盘。罗盘的出现,使指南针能够应用到航海上,大约在公元十一世纪,就有了这种具体应用。

十二世纪初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朱或在《萍洲可谈》中第一次记载了我国广州海船使用指南针的情况:“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到了南宋,这种应用又有了进步。公元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我国传到阿拉伯,进而再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其他国家把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上,至少比我国晚一百年。欧洲应用指南针虽然比我国迟,但发展比我国快,使用罗盘比我国早。十六世纪,欧洲出现了“万向支架”的常平架,超过我国发展水平。

火药是我国炼丹家发明的。古时候的炼丹家常是医药家。公元七世纪,唐朝的炼丹家孙思邈已初步掌握了火药配方。

公元九世纪,火药已被应用在军事上。

《金史》中记载:“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皮皆碎进灭迹,甲铁皆透。”公元1280年,扬州有个兵工厂爆炸,损失奇重。

元朝,火药的利用已经主要侧重于爆炸力。进而,火雷、火枪、火炮等各种武器相继出现。公元十三世纪,我国的火药传入阿拉伯。

十三世纪下半期,又由阿拉伯传到欧洲。

欧洲在我国发明的火药武器的基础上,首先研制和生产了发射子弹的步枪和大炮。

印刷术的发明必须以纸和墨的发明为条件。

在公元三世纪即晋朝,我国烧松制墨的手工业已经相当发达。在公元前一世纪即西汉时,已经用大麻纤维制成比较粗糙的灞桥纸。到公元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经验,发明了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造纸。在纸与墨的使用基础上,在公元四世纪东晋时,就发明了用纸在石碑上拓印的方法。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物是公元868年即唐朝咸通9年的雕版印刷《金刚经》。到宋朝,在公元1041-1048年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分为四步,从此奠定了现代活字印刷的基本工序。

我国的雕版印刷早在八至十世纪之间传到朝鲜。1436年,朝鲜又发明了铅活字,于十六世纪传到日本。

公元十三世纪,伊朗也掌握了我国雕版印刷术。到十四世纪,欧洲出现了图画的雕版印刷物,比我国晚了大约600年左右。

自鸣钟即指时钟。自鸣钟是由水钟、火钟、沙钟、机械钟等发展而来的。

水钟在巴比伦和埃及约公元1500年前就早已使用了。水钟,在中国叫做“刻漏”或“漏壶”。火钟是一种“香篆燃烧”计时方法,曾在中国广泛流行,宋代薛季宣曾对此作过记载。

有时人们在盘香适当位置上悬以小重物,燃至此处时,重物即落铜盘中,铿然作响,以醒睡者。

此发明可代自鸣钟。此外,中国寺院中的“长明灯”也是火钟的一种。

“沙钟”亦称“沙漏”,在明代由阿拉伯人或波斯人传入中国。机械时钟,在欧洲于十四世纪发明;在中国约八世纪就已出现了。

中国的“浑仪”在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式上是天文观测仪器,而本质上是时钟装置,是巨型天文钟的形式。公元1088-1090年,苏颂和他的同事曾在开封建成水运仪象台,这种动力装置相当于现代望远镜上的时钟机械,但在欧洲象这类装置于1670年才有出现。

自鸣钟的出现在十三世纪末和十四世纪初。

马克思在第一卷第十二章提到指南针、印刷术、火药和自鸣钟,是为了说明这些发明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上述发明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前提。由于指南针传入欧洲,才引起航海革命、地理大发现。这不仅为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新的商品市场,同时还有助于资产阶级远涉重洋,进行殖民贸易,推行殖民主义,掠夺黄金和财富,积累大量货币资本。火药的运用,促进了采矿业与金属工业的发展。

印刷业是世界科技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和进步,对于资本主义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都起着巨大的作用。马克思指出,钟和磨是为机器大工业做好准备的物质基础。“钟表是第一个应用于实际目的的自动机;匀速运动生产的全部理论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十八世纪把自动机器(特别是发条发动的)应用到生产上去的第一个想法,是由钟表引起的。”(30·31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