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企业管理学大辞典》第97页(748字)

日裔美国管理学者威廉·大内(Willian.Ouchi)提出的关于人与企业、人与工作之间关系的理论。

大内从1973年开始专门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经过调查和比较研究日本和美国企业的管理经验,提出了着名的Z理论。并于1981年出版专着《Z理论》。

大内把美国的由领导者个人决策、员工处于被动地位的企业称为A型组织。这种组织对员工实行短期雇佣和快速提拔,要求员工专职专能,不利于诱发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他把日本的企业组织称为J型组织,认为美国的企业必须通过学习日本而实行革新,建立民主的组织即Z型组织。Z型组织的特点是:(1)实行长期甚至终身雇佣制,使员工能与企业同甘共苦;(2)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级提升制度;(3)培养能适应工作环境的多专多能人才;(4)管理过程既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控制手段,又要注重人的经验和潜能;(5)采取集体研究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决策方式。

大内指出,企业由A型组织转变为Z型组织,一般有13个步骤:(1)参与变革的人员学习领会Z理论的基本精神;(2)分析企业原有的管理指导思想和经营方针;(3)企业的领导者和各级管理人员共同研讨制定新的管理策略;(4)设置高效合作与协调的管理组织机构;(5)培养管理人员掌握弹性的人际关系技巧;(6)检查员工对Z理论管理思想的理解程度;(7)让工会参加变革;(8)确立稳定的雇佣制度;(9)制定长期的考核和提升制度;(10)经常轮换工作,以培养人的多种才能;(11)认真做好第一线的发动工作,使改革能在基层顺利进行;(12)实行参与管理;(13)建立员工个人和组织的全面整体关系。

上一篇:超Y理论 下一篇:麦肯锡7S框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