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水平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企业管理学大辞典》第253页(1004字)
在一定时期内,职工平均工资的高低程度。
职工平均工资的高低,是衡量职工工资收入高低的主要指标,也是反映职工生活水平的重要尺度。工资水平按照不同的时期,可以划分为年、月的工资水平;按不同的范围,可以划分为全国、地区、部门、行业和企业的工资水平;按职工的工作特点和职业类别,可以划分为各种职业的工资水平。
平均工资是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指标,它是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一职工的工资数额。
平均工资又有平均货币工资和平均实际工资之分,其计算公式是:
平均货币工资的高低程度标志着货币工资水平,平均实际工资的高低程度标志着实际工资水平。
职工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和制约:(1)劳动生产率水平及其增长速度。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必须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但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也不能过分地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严格控制部门、行业或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平均工资的增长比例,是保证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平均工资保持恰当比例的基础。
(2)国民收入中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积累的最高限是不能降低人民生活水平,消费的最高限必须保证不降低现有劳动人口与技术装备水平,高积累并不一定会带来生产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迅速改善。(3)工农收入的差别。
确定工资水平必须考虑农民的收入状况,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的方针,逐步缩小工农差别。(4)人口增长状况。人口增长制约着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进而影响工资水平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影响消费基金的使用方向,因而也影响工资水平的增长;人口增长强制的就业安置,直接影响工资水平的提高。
确定工资水平的政策依据:取决于党和国家政治任务的需要;要保证职工的最低生活;在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使工资逐步增加;增加工资必须贯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工资的增长必须考虑消费品供应的可能性;工资增长必须保持年度之间的大体均衡;工资增长要和经济效益紧密挂起钩来。
由于工资水平是间接反映工资总量的指标,所以,工资水平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和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