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企业管理学大辞典》第273页(1102字)

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存入或贷出本金的比率。

利率的表示方法有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亦称年息率、月息率和日息率)。我国的利率习惯上称为几厘几毫。如年息五厘,即本金1000元,则每年利息5元;月息五厘,即本金1000元,每月利息5元;日息五厘,即本金1000元,每日利息5元。我国规定的利率多为月息率。如要将月息率折算为年息率,则应将月息率乘以12。

影响和决定利率的因素有平均利润率、资金供求关系和竞争程度、社会再生产状况、国家经济政策和国际利率水平等。

利率的主要分类 (1)单利和复利。单利是指在计算利息额时,不论期限长短,仅按本金计算利息,所生利息不加入本金重复计算利息。计算公式为:利息额=本金×利率×时间。

例如,某人借款5000元,月息率为7‰,借款期限一年,到期应付的利息为:利息额=5000×7‰×12=420元。复利与单利相对(参见“复利”)。(2)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是指不随借贷货币资金的供求状况波动而变化的利息率。在整个借款期间都固定不变。

其优点是简便易行,易于计算,但当借款期限较长或市场利率变化较快时,借款人或贷款人可能承担利率变动的风险。

浮动利率是指利率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率。实行浮动利率时,借款人在计算利息成本时比较困难,利息负担也可能加重,但是借贷双方承担的利率变化风险较小,利息负担同资金供求状况紧密结合,一般中长期贷款都选用浮动利率。(3)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是指以名义货币表示的利息率。实际利率是指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利率。

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

例如,名义利率为8%,通货膨胀率为3%,则实际利率为5%。当通货膨胀率高于名义利率时,实际利率就成为负数,称为负利率。负利率对经济起逆调节作用。

(4)市场利率和法定利率。市场利率是指在货币借贷市场上由借贷双方通过竞争而形成的利率。市场利率随借贷货币资金供求变化而变化,能非常灵敏地反映货币资金的供求状况。法定利率是指一国政府通过中央银行所确定的利率。

利率政策 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对管制和调节利率所采取的方针、政策及措施。利率政策是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和信贷资金间接调控的手段之一,是货币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利率政策,中央银行可以调节和控制市场利率的总水平,使其既能反映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又能引导社会资金供求变化,还可以调节和控制利率结构,优化社会资源的有效分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