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修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企业管理学大辞典》第416页(1337字)

设备技术状态劣化或发生故障后,为恢复其功能而进行的技术活动。

设备修理有下列类别:

按修理内容和工作量大小,可分为小修、中修、大修和项修。

小修是工作量最小的一种修理,包括设备调整、对个别零部件进行修复或更换,在生产现场进行。

中修的工作量介于小修与大修之间,修理内容包括:部分刮研导轨、调整坐标、更换或修复不能用到下次计划修理的磨损件,以达到出厂精度或工艺要求。

大修是工作量最大、修理内容最全面的一种修理。包括将设备全部解体,更换和修复所有不符合要求的零部件,全面清除缺陷,恢复原有精度、性能、效率,以达到出厂标准或满足工艺要求。

项修,又称针对性修理,根据设备结构、使用特点及存在问题,对设备的一个或几个项目进行分部修理。具有每次修理工作量小(比大修)、停机时间短、针对性强等特点,有利于提高设备运转率,减少“过剩修理”,降低修理费用。所修部位要求达到出厂标准或满足工艺要求。

按修理性质分,可分为计划预修和事后修理。

计划预修,全称“计划预修制度”,是在50年代初从原苏联学来的,至今仍是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基本维修制度。实行这种修理制度,首先要准备修理周期结构(参见“修理周期结构”)和修理复杂系数(参见“修理复杂系数”)等标准资料;根据标准资料和修前检查编制修理计划,确定具体修理时间和内容。修理计划分年度计划、季度计划与月度计划。

修理种类按大、中、小分。修理计划是编制生产计划的依据,在保证及时检修的情况下,要方便生产,尽量满足生产的要求。

计划预修与美国的预防维修(PreventiveMaintenance,简称PM)同属于科学管理阶段的设备维修制度,都是根据设备磨损、性能劣化与使用时间的关系,确定修理时间,在故障发生前进行修理,避免事后修理给生产经营、人员、设备造成的被动和损失。

反映设备磨损、故障与设备使用时间的关系曲线,称磨损曲线和浴盆曲线,如图8-23,8-24所示。计划(或预防)修理时间应定在“A”点。“A”点以后,设备会发生急剧磨损,甚至磨损过度、发生故障无法修复。但“A”点难以摸准,因此往往造成“过剩维修”。

图8-23 磨损曲线

图8-24 浴盆曲线

事后修理,亦称故障修理,指设备发生故障或性能降至合格水平以下时进行的非计划性修理。从综合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对C类设备(参见“重点设备”)进行事后修理比较合算。

还有另外一些类别,如集中维修、分散维修、混合维修;改善维修、预知维修;同步修理、部件修理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