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加工区的成本与效益分析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100页(842字)

衡量出口加工区得与失的分析方法,通常采取“飞地模式法”(见下图)。

图中揭示了两个重要问题:(1)经济自由区与外部世界间的货物流程、服务及金融等流动情况。(2)图中各项在经济自由区与设区国之间的流通情况。“飞地模式法”的核心概念是(2)中各项的流通与评价经济自由区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而与(1)各项流通则无关。这是因为经济自由区企业从海外采购的中间产品和资本货物的结果是外汇的流出。在纵向联合的企业中,这种业务交往是在本公司内部间进行的,从而引起有关内部调拨定价问题。在经济自由区投资设厂的子公司会向其母公司汇出利润,这种关系只要不影响设区国的经济,就与评价经济自由区的经济效益无直接关系。

如果设区国对经济自由区企业不征收所得税,内部调拨定价体系就会促使公司考虑是在设区国申报利润还是在其他地区申报利润。然而只要这些利润是企业生产所得,不论是在设区国抑或海外获得,也不论是汇回这些利润还是保留在经济自由区内,也都与设区国的经济没有联系。但是,如果设区国征税,那么内部调拨定价体系就会影响到纳税的数额,调拨定价就成为与设区国经济密切相关的问题。

一般来说,经济自由区的经济状况要好于设区国国内地区,但这并不意味着图中的实际货物流通和金融流通的最后结果必定有利于设区国的经济,只有在逐项分析了经济自由区成本与效益的各个组成要素以后,才能得出得与失,成功与失败的结论。成本要素有:(1)结构成本:包括征地、厂房建设、公共事业、福利和基础设施建设开支,以及基础设施维护和修缮费用;(2)管理成本:包括行政管理机构的建设以及保证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所有管理人员的支出;(3)各种补贴支出:包括对区内企业提供水、电及厂房租金补贴。效益要素有:(1)国际资金的流入;(2)出口创汇收入;(3)创造就业机会;(4)技术转移的乘数效果;(5)经济的后向联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