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缺口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396页(606字)

研究国与国之间的技术差异对国际贸易影响的一种理论。

弗农、波斯纳、哈夫保尔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这一理论首先假定:(1)某些国家在新产品创新中具有特定的优势;(2)存在一种模仿滞后的问题,它阻止了其他国家迅速复制创新国的产品。在这些假定下,不同国家之间在特定产品上存在着技术差距,因此,技术创新国在技术模仿滞后期内,对创新产品具有一种出口垄断。波斯纳进一步还把模仿滞后划分为需求滞后与反应滞后。

所谓反应滞后是指新产品在创新国开始生产的时间与其他国家市场上的潜在生产者意识到这种新产品威胁,并开始在本国生产时的间隔。一般说来,需求滞后要短于反应滞后,因而技术创新国就能获得一种出口优势。

反应滞后的长度依赖于创新国生产的规模经济、进口国的关税、运输成本、需求收入弹性、收入水平与市场规模等等。创新国在某项新产品上的出口优势表现为与其他国家发生单向贸易,即只向其他国家出口某项产品,而没有相应的同种商品进口。

最后,当模仿国在掌握了该项技术之后,利用较低的国内生产与销售成本从事生产,满足国内需求,逐步减少从创新国的进口。

从而,不同国家之间技术水平的差异构成了贸易发生的原因。这一理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同属技术贸易理论。但技术缺口论并未解释为什么某些国家是技术领先者,而另一些国家是落后者;同时,它对模仿滞后问题也没有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这些问题都留给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