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缺口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507页(847字)

发展中国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用外资以解决国内资本短缺的一种理论或模式。

由钱纳利和斯特芬特于1966年在《外援与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其理论模型为总产出或国民收入=总支出,即Y=C+I+(X-M)。式中,Y是国民收入,C是消费,I是投资,X为出口额,M为进口额。

上式移项后为Y-C+M=I+X。

其中,Y-C=S,即国民收入减去消费等于储蓄(S)。将其代入上式得S=I+X-M,调整后得I-S=M-X。上式中(I-S)是投资与储蓄之差,(M-X)为进口与出口之差,称作“外汇缺口”。从均衡的观点看,左右两式必须相等。当国内出现储蓄缺口,即投资大于储蓄时,必须用外汇缺口,即进口大于出口(表示从国外获得储蓄)来平衡。若外汇余额不足以弥补国内储蓄缺口时,就要削减投资或增加储蓄。反过来,若国内储蓄余额不足以填补外汇缺口时,则必须削减进口或增加出口。他们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储蓄和外汇缺口不仅大小不等,而且没有互补性或替代性,因此,每个缺口都对其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约束性。

当储蓄缺口大于外汇缺口时,可以通过减少国内投资或增加国内储蓄来实现平衡。但前者会降低经济增长率,后者在短期内难以做到。当外汇缺口大于储蓄缺口时,可以通过减少进口,扩大出口来实现平衡,但前者会降低经济增长率,后者也难以做到。因此,这些都是消极的平衡。

积极的平衡是利用外资填补缺口,即从国外进口新的资本产品和技术,以动员国内的生产资源,创建新的投资项目。若外资以机器设备的形式进入本国,则它一方面是进口,可以增加供给能力而无需出口抵付,从而减轻了外汇压力;另一方面它又代表新的投资需求,而这项投资却无需由国内储蓄提供,从而减轻了国内储蓄不足的压力。

因此,这笔外资能同时缓解外汇和储蓄不足的“瓶颈”现象。但是,外资只能暂时、局部地缓解本国储蓄不足和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因此,两个缺口的平衡最终有赖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改造。

这一理论还为国家调节经济活动、实行经济“计划化”提供了依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