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维什-辛格命题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624页(649字)

发展经济学家普雷维什于50年代初在《拉美经济的发展及其主要问题》中激烈地批判传统比较利益说,揭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历史趋势的理论。

他认为,在现行国际经济体系中,发达国家处于“中心”的支配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外围”的被动地位。“中心”生产工业品,“外围”生产初级产品。根据比较利益说,双方都可以利用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得到实惠。但是,实际上,绝大部分利益流入“中心”国家。这是因为,“中心”国家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虽然快于“外围”国家,但由于其对国际市场的垄断、工会在维持高工资方面的强大压力,以及制成品需求弹性高和初级产品需求弹性低等,致使工业制成品价格并未按比例下降;而初级产品价格却由于合成材料的出现、产量的增加、过剩劳动力的竞争而下跌,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日趋恶化。他还根据1876~1947年英国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统计资料指出,到本世纪30年代,用同样数量的初级产品只能换回19世纪60年代所能换回工业品的63%,以此证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是客观存在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惟一出路是实现进口替代工业化,以减少对“中心”国家的依赖,改善贸易条件,提高经济增长的内部动力。1950年5月,德国出生的经济学家辛格(H.Singer)在《美国经济评论》5月号上发表的《论投资国和借贷国之间的收益分配》一文中,从投资的角度,提出了与普雷维什大致相同的理论。

因而,人们将贸易条件恶化理论合称为“盖雷维什-辛格命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