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统制经济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911页(598字)

战争时期为保障军事供应而建立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广为流行。主要特征是:(1)由中央政府设置各种经济管理机构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的管制和监督,这种管制机构大都由大垄断组织的代表掌握,拥有分配军事订货、调配原材料和劳动力、控制工资、物价、利润、贷款等极其广泛的权力;(2)部分企业实行国有化或由国家征用,用预算拨款兴办军工企业以满足军事需要;(3)国家强迫企业合并或强制实行卡特尔化,人为地扩大企业经营规模,获取规模效益;(4)政府付给垄断组织巨额补贴和优惠贷款,鼓励军工生产,有时甚至把国有企业无偿交给或廉价租给私人垄断组织经营;(5)压缩消费品生产,实行定量供应制,限制居民消费;(6)膨胀通货,提高捐税,增加国债,以筹措战争经费。

国民经济高度军事化是战时统制经济的基本特征。

以美国为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战时经济的最高领导机关是战时生产管理局,下设具体分管一定部门的各种机构。1944年,政府在各部门组织的“工业委员会”已达1009个,控制了美国的全部工业生产。此外,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共支出军费3250亿美元,占当时国家预算的80%以上,相当于同期国民收入的43.4%。在总额1750亿美元的军需订货中,半数以上为33家最大垄断公司获得。战时统制经济加强了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的结合,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