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国内可兑换性

书籍:世界经济学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08 21:33:25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378页(500字)

一国货币可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同其他货币自由兑换。

东欧剧变后,各国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放开本国市场,参加国际经济一体化,并致力于取消外汇管制,把实现货币的可兑换性视为改革的目标之一。1990年波兰和南斯拉夫实行激进的改革,率先宣布了货币的国内可兑换性。具体作法大致相同,即:使货币大幅度贬值,同一种硬通货挂钩,实行统一的固定汇率(波兰为1美元=9500兹罗提,南斯拉夫为1克=7新第纳尔)。为了在放开价格和进口的情况下保证汇率稳定和货币的国内可兑换性,两国在改革银行体制和提高中央银行地位及作用的基础上,实行了严格的紧缩政策,使货币量的增长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结果是,本国货币信誉大大提高,通货膨胀率明显下降。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采取了渐进过渡办法,首先实行统一汇率,逐步使货币贬值,在放开价格和进口的同时通过紧缩政策限制需求和通货膨胀,保证宏观经济和对外收支平衡。目前三国货币已部分实现国内可兑换性,企业可在国内外汇市场购买进出口所需的外汇,外国资本可自由汇出,居民每年可购买一定数量的外汇。其他国家尚在努力实现现实汇率,为货币的可兑换性创造条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