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货币协定

书籍:世界经济学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08 23:14:32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667页(632字)

亦译“三国货币协定”。

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英国和法国签订的三边货币合作协定,1936年9月26日生效。1929~1933年大危机爆发后,英美两国先后放弃金本位制,促使本国货币贬值,以法国为首的黄金集团国家面临沉重的货币压力,被迫以通货紧缩来挽救其定值相对过高的货币,物价持续下跌,社会矛盾激化。1935年3月,比利时退出黄金集团,货币贬值28%,法国法郎处境艰难,贬值在所难免。为防止法郎过度贬值诱发新一轮世界范围的竞争性货币贬值浪潮,稳定国际金融局势,美英法三国代表就法郎贬值和国际货币稳定问题进行了磋商,达成如下协议:(1)三国一致同意为恢复国际经济中各种关系的秩序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维持国际汇兑制度的平衡,减少汇率的波动;(2)为保证主要货币的稳定,美英两国政府支持法郎适当贬值,并且保证不在货币贬值方面采取竞争性行动;(3)为避免重新调整法郎汇率而引起国际汇兑基础的混乱,三国同意继续使用可以利用的资金干预市场;(4)三国同意随时与其他国家就汇率业务进行磋商,并且同意持有彼此的货币24小时,然后再换成黄金。三方货币协定刹住了用法国法郎兑换黄金的投机活动,使国际货币紧张局势有所缓和,荷兰和瑞士在货币贬值后也会同比利时加入该协定。三方货币协定是现代世界经济史上就货币问题进行多边合作的首次尝试。随着世界政治局势日趋紧张,各国为准备战争纷纷从美国购买军用物资,引起黄金大量外流,三国货币协定亦告终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