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国专家大辞典·广东卷》第20页(800字)

【介绍】: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男,1917年11月出生,天津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副主席。1942年西南联大地质系毕业。

主要贡献:早年从事古脊动物的研究,对泥盆纪的划分、对比及恢复这一时期的古地理有一定的贡献。50年代中期,参加了黄河中下游水土保持的科学考查工作,并系统地研究了黄土的成因及其特征,发表有关黄土的专着四册、考察报告一册,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

与张宗德合着《中国的黄土》,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50年代以来,坚持中国黄土研究,在黄土的风成学说、地层时代和划分、古气候标志与全球古气候的对比等基础理论方面,取得了科学依据,培养了一批人才。

60年代初,与施雅风等组织两次多学科高山考察,相继编辑希夏玛峰科学考察论文集,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论文集14卷,以及这两次考察的图片集两册(中、西文版)。组织托木尔峰登山科学考察,并主编了这次考察论文集四卷。

这些成果填补了我国在世界高山科学史上的空白。70年代初,围绕第四纪地质学探讨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提出了开展我国环境地质工作的若干建议,为开展我国环境地质学,推动医学与地质学之间的互相渗透作出了贡献。

主要着述:发表《甘肃玉门下惠回铺系中间一新古——鳕鱼》、《湖南临沣鲈形类一新种》、《南京五通系中的鱼化石》,填补了我国鱼化石方面的空白。合着《黄河中游黄土》、《中国的黄土堆积》和《黄土的特质成分与结构》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编制1/400万中国第四纪沉积物分布图,1/200万中国土分布图和1/50万黄河中游黄土分布图。发表《环境地质学的出现》、《当前环境中的若干问题》、《氟骨症与氟的地球化学环境》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