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效用学派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27页(896字)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其中包括:以门格尔、维塞尔和庞巴维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以瓦尔拉斯和帕累托为代表的洛桑学派;杰文斯本人没有创立独立学派,但他同门格尔和瓦尔拉斯被并列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奠基者,也有人把他同洛桑学派合称为数理经济学派代表者;以克拉克为代表的美国学派;以魏克赛尔为代表的瑞典学派(早期);以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这一学派,它将边际效用理论和方法同李嘉图-穆勒传统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因此又被称为新古典学派。

与当时在德国占支配地位,在英国等其他国家也有一定影响的历史学派不同,边际效用学派在方法论上不排斥经验归纳法和历史统计法,但更注重抽象演绎法,强调建立一种阐明经济生活规律性的理论体系。但他们的方法带有主观唯心主义性质,往往以消费者的个人心理感受作为分析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因而是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抽象分析法中科学因素的背弃。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边际效用学派的共同基础和理论核心。按照这一理论,价值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它取决于边际效用,即个人对满足其欲望物品的最后一单位效用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这种理论完全抛弃了商品价值这一范畴所固有的客观社会历史内含。

边际效用学派在其形成初期的斗争矛头,主要是指向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价值论和分配论;后来则主要转向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他们以其边际效用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时差利息论、边际生产率分配论等,企图论证在自由竞争制度下,社会各阶层和各种生产要素都可获得最佳收益和公平合理的分配,以此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

20世纪30年代后,边际效用学派的支配地位虽被凯恩斯主义所取代,但该学派的理论核心——边际效用价值论,它的主观心理方法,边际分析法,一般均衡分析以及对数学方法的运用,仍在当代西方经济学中被广泛采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