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结果的非最优性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113页(617字)

西方微观经济学证明完全竞争市场经济在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下,可以导致经济达到一般均衡,导致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但是,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他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并不总是能满足,就会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有下列几个:首先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存在。完全自由竞争要求市场经济具备三个条件,即所谓的原子性、流动性和公开性。

原子性指每一部门中的企业小而多,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以其决策影响其他企业。

流动性指商品、劳务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公开性指每一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以最优的价格买到最佳质量的商品和劳务。

显然,这种理想状态从来没有存在过。其次是外部性,外部性导致外部成本和外部收益的存在,私人决策者厂商和家庭不考虑私人生产和私人消费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这就导致产品生产成本和收益的不一致。

再次是公共物品的存在,公共物品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而竞争机制只有在私人物品的情况下才有效率。

最后,要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决策者必须具有完全信息,但实际上私人决策者只能掌握不完全信息。

在这些情况下,竞争不能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也就是说竞争结果是非最优的。

此外,即使在完全竞争的理想世界里,如果资源的初始分配是不公平的,竞争结果将导致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平等,而且这种不平等会长期存留下去,这种结果也不符合人们的理想。

上一篇:市场失灵 下一篇:私人物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