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经济周期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153页(781字)
一种用创新来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
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熊彼特提出。这种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创新所引起的旧均衡的破坏和向新均衡的过渡。社会正是在这种旧均衡破坏和新均衡的形成中发展前进的。因此,经济周期是正常的。熊彼特首先提出了经济周期的“纯模式”,用来解释经济周期的两个主要阶段——繁荣和衰退——的交替。这一“纯模式”是:创新为创新者带来了盈利,引起其他企业仿效,形成创新浪潮。
创新浪潮的形成引起对银行信用和生产资料的需求的增加,引起经济高涨,形成繁荣。随着创新的普及,盈利机会消失,对银行信用和生产资料的需求减少,引起经济收缩,这就形成衰退,直至另一次创新出现,经济再次繁荣。但是,经济周期实际上包括了繁荣、衰退、萧条、复苏4个阶段。熊彼特用创新所引起的“第二次浪潮”来解释这一点。这就是,在第一次浪潮中,创新引起了对生产资料需求的扩大和银行信用的扩张,这就带动了生产资本品的部门扩张,进而又带动了生产消费品的部门扩张。这种扩张引起物价普遍上升,投资机会增加,出现了投机。
这就是第二次浪潮。它是对第一次浪潮的反应。然而这两次浪潮有重大的区别。
第一次浪潮是创新的直接后果,而第二次浪潮中许多投资机会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
这样,第二次浪潮中不仅包含了纯模式中所不存在的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而且它不具有自行调整走向新均衡的能力。因此,在纯模式中,创新引起经济自动地从衰退走向繁荣。
而现在由于第二次浪潮的作用,经济中紧接着衰退出现的是另一个病态的失衡阶段——萧条。萧条之后,第二次浪潮的反应逐渐消除,经济转向复苏。
复苏是作为从萧条中恢复过来的必要阶段而存在的。要从复苏进入繁荣,则必须再次出现创新。熊彼特还用创新大小的不同来解释经济周期的长短。他认为,小创新引起短周期,中创新引起中周期,大创新引起长周期。
参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