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似理性周期模型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194页(817字)

近似理性经济周期模型,是由新凯恩斯主义学者阿克洛夫和耶伦提出的。

他们以一个工资和价格有惯性的近似理性经济周期模型说明:如果厂商采用次优方式调整价格,总需求的冲击会引起产出和就业的重大变化;名义货币量供给的变化在短期内是非中性的,货币政策能影响产出和就业。

在不完全市场中,当货币有非中性时,厂商对有惯性的价格和工资进行调整是颇费成本的。所以,厂商会不改变价格和工资,或极缓慢地调整工资和价格。当总需求变动时,厂商最优的价格决策是随着需求的变动而调整价格,这时,厂商维持价格不变或极缓慢地调整价格,产量就会偏离最优化点,厂商会蒙受一些小损失。

因此,这样的价格决策行为被称为次优行为。

采用次优方式调整工资和价格是近似理性行为。

与最优方式相比,采取次优方式调整工资和价格,厂商虽然会受些损失,但这种损失与采用最优调价策略相比显得很小,因此,这是一种近似理性行为。厂商采用次优方式行事时的损失小到可以被定义为需求冲击的二阶项。

各厂商都采用次优方式调整价格,经济中价格和工资就会有粘性。

所以,工资和价格粘性是近似理性行为的结果。

厂商以近似理性方式行事时,价格有粘性,厂商对总需求变动的反应是改变产出,产出随需求的变化是一阶的。采用近似理性行为,对厂商而言其损失是二阶的,对社会而言,其损失是一阶的。

所以,近似理性行为引起宏观经济活动的一阶变化,经济随需求变动出现周期性的波动。

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引起需求的扩张,总产出也随之增加。总产出的增大导致对劳动的需求增加,就业率提高。

所以,总产出和就业都随货币供给的变动而变化。货币等名义变量的变动,能引起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变化。因此,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