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游走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287页(784字)

源于描述物体运动处于一种不可预期的状态,其运动与先前的运动无关,其运动轨迹犹如一种随机的行走。

该理论应用在金融领域多用来分析股票市场价格变化情况,即价格的变动,无一定规律可循,且与历史变动无关;价格的连续变化是一些均匀分布的独立的随机变量,因而不能用过去的股票价格动向来预测未来的价格。随机游走模型表明,各投资收益在序列上是独立的,各投资收益的概率分布恒定不变。

有关随机游走理论的经验研究最早出现在1900年,当时巴歇利埃(Bachelier)曾断言商品的价格变化呈随机游走,尽管他并未使用这一术语。后人运用各种技术对该假设进行了实证研究,如格兰杰(Granger)和莫根斯特恩(Morgenstern)1963年运用了谱分析技术;法(Fama)和布卢姆(Blume)1966年采用了多种过滤技术等等;另有一些研究者甚至运用了更复杂的计算机模拟技术来分析股票价格格局。

然而发现,依靠这些技术均无法实施有利可图的投资和交易策略。研究表明,股票价格逐次变动之间的序列基本为零相关。

随机游走的一项应用是有关资本资产价格模型的研究,如威廉·夏普(1964)、林耐特(1965)和简·莫辛(1966)建立的一般均衡模型可用来确定波动条件下的资本资产价格。

尽管经验数据明显地同从这些数据中普遍发现的随机性一致,但股票行情却并不与统计学家们的随机游走概念完全一致。

如默尔顿(Merton)1980年证明,股票收益(价格)的方差变化可从它的前期方差推知。因此,尽管随机游走理论并不很严格,股票收益的概率分布也并非恒定,但对确实存在的随机性的偏离并不会大到足以留下未加利用的投资机会。

上一篇:包容性 下一篇:布朗运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