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经济发展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685页(2090字)
比较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以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和经济发展模式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经济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供各国在经济发展中参考。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经济发展学是把经济发展理论同比较经济研究结合起来的一门学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就着手于比较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出生于爱沙尼亚的美国经济学家雷格纳·讷克斯(Ragner Nurkse)被认为是最早从事这个领域内的研究工作并有较大影响的学者之一。
他所着《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1953年出版),深受学术界的重视。
讷克斯认为,穷国经济发展的难题是贫穷的恶性循环,这是指一个国家越穷,即实际收入水平越低,储蓄能力越小,那么越会感到资本的不足,劳动生产率也就越低,其结果,这个国家只能陷于继续贫穷的境地。
那么,怎样突破这种恶性循环呢?按照熊彼特的解释,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企业家的活动。企业家实行创新的结果,将使得不同的工业部门中出现投资的热潮,使得实际收入增加。
然而,讷克斯指出,熊彼特理论只适用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不一定适用于其他社会。在其他社会,缺乏企业家,缺乏一开始就有的投资热潮,这样,长期的经济停滞便无法打破。讷克斯以日本为例,在日本工业化初期,由于企业家的缺乏,只好由国家来充当创新者,由国家投资来克服经济发展的最初障碍,只是到后来,当主要的障碍被克服以后,国家在许多情况下就能够把它最初创办的许多企业转交给私人经营。
在资本不足的条件下,能否依靠外资来发展经济呢?讷克斯不否认利用外资的作用,但他的基本观点是:穷国在得到外资方面,今天已经不像19世纪那样容易了。
他分析道:穷国政局不稳,国内市场太小,以致于外国企业对投资不感兴趣,加之,今天的先进国家对于原料和食物的需求相对说来不如19世纪那样大,因此,要使英国当年对阿根廷、加拿大的铁路投资(以保证肉类、小麦、羊毛出口,供应英国)的热情重演,也许需要类似19世纪那样整整一个世纪的需求扩大才行。
60年代初,西方经济学界举行的一系列国际范围内的学术讨论,对于比较经济发展学的兴起起着有利的推动作用。例如,1963年出版了罗斯托主编的《由起飞进入持续成长的经济学》一书。该书收集了国际经济学会关于“起飞”进入持续成长的讨论会的各篇论文和发言。
它环绕着这样几个主题进行讨论:各国的工业化是否有共同的途径可以遵循?不同国家的工业化各有什么特点?能否把历史上不同类型的经济发展纳入一个一般性的理论模式?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历史经验适用于目前的发展中国家吗?这些问题都属于比较经济发展学的研究范围。
在经济发展研究与经济史研究相结合方面,格辛克隆(A.Gerschenkron)所提出的“落后紧张”理论是自成一家的。
他强调每个国家的独特的经济发展道路,而这种独特的经济发展道路又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落后程度有关。根据格辛克隆的表述,一国经济越落后,其工业化就越强烈地呈现一种“大冲刺”的趋势,工业化中就越明显地把重点放在生产资料上,而不是放在消费品上,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压制就越重。
格辛克隆依据“落后紧张”理论,指出先进国家工业化时期的许多因素(或“必要的前提”)在落后国家中根本不存在,或者即使存在,也只是十分轻微地起作用。他接着说,尽管在落后国家中并不存在工业化的“必要的前提”,但落后国家的工业化却可以通过“大冲刺”的形式进行。19世纪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俄国、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等)都是程度不同的落后国家,它们各有特点,各有各的“工业化必要前提的特殊替代物”,所以不能把它们的经济发展纳入一般公式之中。
西方的比较经济发展学中有一些可供我们借鉴的内容。
例如,从关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的比较研究中可以了解到,一个国家要加速本国的工业化,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是完全必要的,但为什么有的国家在技术引进方面取得的成绩较为显着,有的国家在这方面却没有什么成效,甚至反受其害呢?关键在于:技术引进是否量力而行?是否与国内的技术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相结合?是否重视本国技术队伍的建设?是否重视引进的技术的消化、吸收与管理?……等等。再如,关于不同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的比较研究,也是很有启发性的。根据比较研究的结果,积累率的高低只不过是影响一国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因素之一。
对国民收入增长率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投资经济效果的大小和投资的构成情况。
世界工业化的历史上,既有高积累率而低增长率的例证,也有稍低积累率但经济持续与稳定增长的例证。各国工业化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应结合我国现实的经济情况,对这些研究成果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