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孩子合理选择模型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744页(1051字)
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提出的、最早探讨家庭规模的经济决策的微观经济模型。
此模型的建立为人口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莱宾斯坦在此理论中假定,每个家庭将根据第n个孩子带来的效用和负效用的均衡关系来决定家庭中第n个孩子是否可取。
即通过分析边际孩子的效用与负效用,从而作出是否要第n个孩子的决策。当边际孩子的效用大于负效用时,家庭便决定生育这个孩子,反之则不生。
莱宾斯坦建立边际合理模型的目的是为了解释在人均收入持续增长的过程中出生率下降的问题。他首先探讨了人均收入提高同边际孩子的效用或和负效用(成本)的关系。孩子的成本同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是:无论直接成本还是间接成本都随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上升。这是因为,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父母花费在抚养和培育孩子上的费用增多,引起直接成本上升。
同时,随着家庭收入增多,父母参加生产性经济活动的机会增多,父母的时间价值增大,引起孩子的间接成本上升。孩子的效用同人均收入的关系是:①消费效用同人均收入变化之间的关系比较难于确定。原因是孩子作为消费品给父母带来的满足对收入变动的反应非常迟钝。所以,当家庭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时,可假定收入变动而消费水平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②除消费效用以外的其他效用则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递减。原因是,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孩子作为家庭中的劳动力或作为家庭收入来源的需要会越来越少,由此,孩子对承担家庭经济风险的效用下降,对扩展家庭的贡献也削弱了。同时,由于收入提高,父母有可能将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作为养老保险,孩子的保险效用下降了。
总之,根据对孩子效用的综合分析,边际孩子的效用是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而下降的,即边际孩子的效用递减。
莱宾斯坦进一步假定,第n个孩子的效用小于第n-1个孩子,而第n个孩子的负效用则大于n-1个孩子,家庭的生育决策如下图所示:当人均收入水平低于y1时,效用Un高于负效用Dn,家庭愿意生第n个孩子。但是,当收入水平高于y1时,第n个孩子所产生的负效用将大于其效用,家庭就不想生第n个孩子了。
当收入超过y1但未达到y2时,第n-1个孩子的效用大于负效用,家庭愿意生第n-1个孩子。而如果收入超过了y2时,家庭将不愿生第n-1个孩子而只希望有第n-2个孩子。
根据这一原理,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具有代表性的家庭孩子数就减少,因此社会上孩子平均期望数也将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