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命周期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756页(786字)

指家庭从建立到解体之间、以特定人口事件为标识划分出的一系列具有不同特点的阶段组合状况。

从20世纪30年代相关概念及其阶段划分被提出来以后,家庭生命周期研究逐渐成为西方家庭人口学一个重要的理论研究领域和独特的分析方法,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根据家庭生命周期的理论,不同社会的每个家庭都会在家庭生命周期的特定时间经历许多同质同类事件,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如:初婚、初育、结束生育、家庭空巢、个体死亡等。这样,不仅可以以这些事件为转折点划分出家庭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相对被广泛接受的是组成家庭、开始生育、结束生育、空巢家庭及家庭解体的五阶段划分);而且还能够依据女性进入各个阶段的平均年龄,组成一套标准化的指标体系,从而构成家庭生命周期的理论模式。

通过此,从人口行为、特别是人口再生产的角度,既可以对不同时期家庭生命周期模式的变化做出纵向的分析,也可以就同一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家庭生命周期模式展开横向的比较研究。由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将家庭中的特定人口事件与时间变量进行了有意义的结合,因此可以在微观和社会行为的层面上,揭示家庭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婚育模式等的变化及特点,从而比人口学中一般的人口年龄指标更能反映人们在收入、储蓄、消费、住房等方面的行为特征和差异,以及人口(尤其是婚育模式)与上述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量变关系。

传统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虽然解释了标准的动态家庭人口学过程,但是它只适用于稳定、单纯的核心家庭研究这一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的。为此,随着这一理论的不断发展,一些西方学者开始尝试着将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和完善,力图把离婚、再婚、不育等特殊的人口现象纳入分析视野,构建扩大家庭、单亲家庭等新的类型,以更客观和充分地反映复杂、多样的现代家庭婚育模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