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斯,K.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1191页(1093字)

1908~

美国人口学家和社会学家。

1937~1944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城市化问题,1944~1948年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1955~1977执教于南加州大学,1962~1963年任美国人口学会会长。

他在对印度和巴基斯坦人口的分析中,把人口变量和种姓、宗教、教育等社会变量相结合,建立了一套新的、后来被称为社会人口学的概念。

他于1969和1972年主持出版了具有纲要性质的《世界城市化,1950~1970》(二卷本),比较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城市化过程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他认为,19世纪的工业化国家中,人口城市化的原因是由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造成的。

没有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持久性迁移,不可能有城市人口的增长,这种人力资源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对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它使经济效果较差的小农场合并为高度机械化的大农场,并促进了为农业提供高效率生产设备的工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使全部人口的生活水平提高。目前发达国家正处于经济增长的更高阶段,城市化的过程已逐步停止,但城市的扩大还没有达到顶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所起的作用已基本上消失。

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受总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制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人口也正在迅速城市化,但这些国家的城市化并不主要是由农村人口迁移造成的,而主要是由城市人口本身的自然增长所至,城市人口的死亡率低于农村人口,而城市和农村在人口生育率上却亦无多大差别。

戴维斯得出结论: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全部问题都与城市人口增长过快、农村人口仍旧稠密相联系。这种状况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戴维斯认为,人口过快增长是政治动乱的一个原因。他指出:人口增长导致劳动力市场上谋职者人数剧增,如果此时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赶不上就业人数的增加速度,那么社会就会出现动乱。

他在与另一位美国学者布莱克(J.Blake)合着的《社会结构和生育率:一种分析构架》中首次提出了影响生育率的社会学模型,分离出了决定生育率的11个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模型对后来生育率分析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他的主要论着还有:《生育机构和人口压力》(1937)、《人口政策:目前的项目会成功吗?》(1967)、《亚洲的城市:问题和选择》(1975)、《关于人口政策和生育动机的理论》(1977)、《工业化国家中人口学革命》(1977),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