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宾斯坦,H.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1212页(1419字)

1922~

美国经济学家。

曾经在美国西北大学攻读经济学,于1946年获得文科硕士学位。1946~1947年任伊利诺州理工学院经济学讲师,后又到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于1951年获得博士学位。1951~1968年在伯克利加州大学任教,1960年成为该校经济学教授。1968年至今应聘为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及人口学客座教授和工商管理学教授。

莱宾斯坦在其发展经济学中已经把人口作为内生变量与其他经济变量相联系。他的主要贡献在于率先提出了家庭规模的成本效用分析,开创了生育的微观经济模型的研究。

他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解释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生育率下降的问题。他将成本和效用的概念引用到家庭经济中去,分析了父母抚养和培育孩子的成本,以及父母从孩子身上获得的效用。他用家庭人均收入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探讨了孩子的成本和效用与人均收入变化的关系。由于家庭收入的增加,孩子的生活水平提高,直接成本就提高。尽管照料孩子所损失的时间没增加,然而由于父母单位时间收入增加,所以照料孩子时间的价值却增加了,即孩子的单位成本随人均收入提高而增加。孩子作为消费品使父母得到的快乐在只有一两个子女时对人均收入变化的反应还不大,但是子女多了就会影响到家庭维持一定社会地位的生活水平。

同时,父母对孩子在经济收入和保险方面的效用的需求却因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莱宾斯坦采用的是边际成本效用分析的方法。

他将孩子的成本看作是父母的一种损失或牺牲,或者作为一种负效用。这种付出可以折算成货币成本,而父母关心的是这种付出成本的效用价值或效用成本。即使货币成本数量不变时,其效用成本也是可变的。边际分析方法说明,即使每个新增孩子的货币成本不变,当边际效用递减,就意味着新增孩子的效用成本增大。

莱宾斯坦认为每个家庭将根据新增孩子所可能带来的效用和负效用的均衡制定是否继续生育的决策。根据分析,孩子的效用成本随收入上升而增加,因而新增孩子的效用是随家庭收入的提高而下降的,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这样,当孩子的效用成本不变或者增加时,家庭想要的孩子人数随人均收入增加而减少,即使当孩子的效用成本随人均收入增加而下降,如果效用成本下降速度不及效用的下降速度,那么家庭想要的孩子人数仍会减少。

莱宾斯坦的研究涉及了“社会影响组群”的作用。家庭也属于一种社会组织。而社会组织对于生活标准、消费方式和家庭规模等,有很大影响。

在特定社会影响组织中,收入的增加会在实际上增加生育。然而所处社会组群的变化会改变社会经济因素对夫妇生育方式的影响作用。他在评价当代其他生育率微观经济分析的时候明确质疑芝加哥学派家庭论的假设,比如人类决策是理性化和效用最大化过程、人们的偏好不变等等。与此相反,他认为像婚姻年龄、生育数量、生育间隔、离婚、再婚等现象都受到社会常规习俗的重大影响。

他将人类决策过程分为积极决策和消极决策两种。他指出在许多情况下,外界的变化并未冲破惰性的界限,即可望仍旧按照社会常规来处理问题,这属于消极决策。

而常规方法不一定为最优的解决方法。生育率的微观经济学分析属于积极决策过程,而积极决策涉及大量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工作,因而在实际生活中受到很大局限。

分享到: